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高龄、失智、失能老年人养老、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太仓市就如何将传统养老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医疗康复服务相结合,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但还远远不够。本文试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医养融合发展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医养融合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所谓医养融合,是在传统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康复服务与临终关怀服务等,是传统养老服务业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长寿化现象日益突出,老年人医疗、养老、康复、照护需求与日俱增,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将成为今后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是满足刚性养老服务需求的需要。当前,太仓市老龄化率已近30%,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比达16%,全市失能失智老年人达4000余人。而随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日益弱化,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迫切需要得到专业化的养老照料乃至长期护理服务,特别是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等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全社会现在都高度关注养老产业发展,但高额的投入、漫长的回报周期、老年人消费能力的不足将很多致力投入养老的社会力量挡在门外。而医养融合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刚性养老需求,又能借助医保资金切实减轻家庭负担,这种方式相比传统养老有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能动性有着更好的推动条件。
三是提高政府公共资源效益发挥的需要。过去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养而无法医,而在医院只能医不能养,在养老机构里的老人一旦遇到突发疾病,还需要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为此,有的老年人情愿住在医院,长期占用医疗资源,形成“压床”现象,使得医疗公共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形成医养融合的服务模式,可以打通养老与医疗割裂的状态,一方面可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充分降低“压床”现象,节约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而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举办医养融合服务更能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
二、太仓市医养融合推进现状 从“十一五”末开始,太仓市就把医养融合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十二五”期间又进一步推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政策创制,医养融合机构发展快速。2010年,太仓市将社区老年护理院建设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同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建设社区老年护理院的实施意见》,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建成600张老年护理床位,明确将老年护理院床位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每床每日医保结报最高不超过100元,并明确建设及运行补贴。2015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完善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医养融合机构是今后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重点,要求到2020年全市护理床位应达到养老总床位的70%,并进一步提高医养融合机构的政府扶持。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护理院8家,床位599张,建成1个苏州地区首家居家护理服务站。
(二)因地制宜,医养融合模式多元发展。为有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太仓市积极鼓励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加快转型,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合力,主要建成以下几个服务模式:一是在养老机构内开设护理床位;二是在医疗机构内开辟护理区域;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开办;四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整合资源;五是开设医疗护理服务站。
(三)提升能力,医养融合需求不断增长。由于医养融合服务填补原来只有“养”或只能“医”的服务缺陷,特别对失智、失能、术后康复治疗、临终关怀的老年人更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这种服务方式得到广泛好评。自老年护理院开办以来,老年人对老年护理床位的需求相比纯养老床位需求更高,多地多个机构护理床位已完全饱和,并已采取预约排队入住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受到老年人及社会的欢迎和认可,但从目前太仓市医养融合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一是标准不清晰。由于医养融合机构既不完全等同于医疗机构,更不等同于养老机构,以医带养还是以养带医目前在国家层面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医养融合机构的设施设备购置未能从机构服务的重心来考量。在日常管理中,也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及服务规范,导致监管没有统一标准。
二是部门欠协同。医养融合机构具备着双重身份,主管部门既有卫计也有民政,更有人社。因每个部门对医养融合机构的定位不同,导致管理不一、要求不一。在申请设立机构许可时,面临多条线多要求,程序复杂,时间拖沓。
三是队伍缺人才。“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把医疗救助和护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全方位的照顾,但是医养机构在吸引医护人才和医疗资源方面面临着困境。优秀的医护人员往往被吸引到薪资更高、医研能力更强的大型医院,导致养老机构很难提供足够有效的医护服务。
四是政策不持续。目前,太仓市医养机构的医保资金是从全市医保基金中划拨部分,按照2010年文件规定,全市只有600张护理床位可以享受医保刷卡政策,这与老龄事业“十三五”期间护理床位要达到全市养老床位70%的目标相差甚远。
四、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建议 根据太仓市医养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老年人的要求,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顶层设计,明确责任主体。医养融合涉及到多个部门职能,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要求,协调推进。一是要明确负责具体推进医养融合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建立医养融合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部门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二是明确办理流程,建议将医养融合机构的申请设立由卫计部门扎口受理,其他部门协同办理,明确审核流程,提高办理时效。
(二)加快制定标准,规范机构服务。要实现医养融合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行业标准。一是要明确医养融合机构服务重心,养老与医疗孰轻孰重需要进一步细分;二是要明确建设标准,在现有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建设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医养融合机构服务要求,重新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医养融合机构建设规范;三是要明确管理与服务规范,包括日常管理、人员资质及配比要求、服务流程等。四是要明确对入住医养融合机构的准入标准,确保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优化政策结构,推进持续发展。一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责任共担”的原则,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通过商业保险机制来保障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得到专业化康复护理服务。二是理顺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居家养老政府补贴、公共医疗服务等多险种、多政策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加优化的衔接体系,避免功能重叠和错位。三是要落实好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府购买、商业保险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护理服务机构,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产品。
(四)加快人才培育,提高服务能力。要健全养老人才培育机制。探索与职校联手,开设养老服务专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免费开设养老护理员初、中级培训班。建立与入岗时间相挂钩的养老服务特岗补贴增长机制,提高养老护理员收入待遇,力争建立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养老人才队伍,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