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陈震在国内最大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安康通任执行董事时,遇到一个案子:在上海一位空巢老人死在家中多日,直到安康通安排人力上门拜访时,才被发现。
这深深触动了陈震,他当时就思考,人力上门排查空巢老人状况的办法响应速度慢、成本高,能否用智能化的方法防止这样的悲剧?
陈震也为人子,看着父母渐渐老去,自己却起早贪黑地忙着,无暇与他们交流。“其实心里是担心的。”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12 亿,占总人口的15.5%,成为了世界上首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预计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30%,高于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这份公报还预计到2050年,这个行业将达到100万亿的市场规模。
带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自己的真实需求,陈震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2016年,政策红利来临,作为一家专注于远程照护智能可穿戴硬件研发及智慧养老服务的公司,陈震创办的柏颐科技获得了香港上市公司永胜医疗的800万A轮投资,在此之前,京东众创投资基金曾向其投资数百万元人民币。
目前,柏颐科技已研发了老人智能手表、曲奇老人定位手机、智能黄手环等产品,价格在398元~680元之间,销售总量已逾10万只;硬件之外,柏颐科技同步推出了安全及医疗云端数据系统平台,结合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实时健康数据监察、在线医疗咨询等服务,目前注册人数已达10万多。
为什么不做个有大笔补贴的养老院? 养老是一个政府介入很深的行业,在陈震创业之初,政策尚倾斜在鼓励养老院养老服务上。
“建养老院,每个床位政府会补贴三到五千”,陈震说。“当时好多人都跟我们建议做机构养老,跟开发局也熟,批地建个养老院并不是难事。”
虽然A轮融资到账之后才解决了柏颐科技资金上的窘迫,但当时面对政府抛过来的“馅饼”,陈震还是没接。“养老院是偏重运营的,这不是我们团队的优势;而且养老院是重资产模式,一下子投入那么多资金,风险太大。”
陈震那时判断,大部分的传统养老院都是不赚钱的,再摊上个官司就血本无归。陈震认识一位养老院院长,做了十多年,因为一位老人跳楼,遭遇对方子女索赔一百多万。
并且,中国的养老格局是“9073”,意思是,在中国,90%的老人是居家养老,7%是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人去养老院养老。
放弃97%的巨大市场去享受政策的便利,这不是陈震的创业思路,于是他选择用智能硬件设备来切入居家社区养老市场。
与此同时,政府也渐渐意识到鼓励发展养老院的路线有问题,砸下去很多钱,但民生根本没什么反应。因为有政策鼓励,很多企业都投资中高端养老院,结果空置率非常高,有人计算,北京养老院的空置率达到了七成,而一些公立的便宜的养老院,排队都进不去。
从2016年开始,政府的政策开始向居家社区养老倾斜,以服务占比90%的庞大居家老人群体。这对于陈震来说,无疑是个利好。
硬件领域最懂老人的,养老领域最懂硬件的 陈震曾在制造手机的南方高科工作多年,懂硬件,又在国内最大的养老服务企业工作过,懂养老产业,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做一款针对空巢老人的智能硬件刚好合适。
2014年,智能穿戴成为热点,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面向年轻人的,蓝牙类为主,代表就是小米手环和Jawbone。
蓝牙手环没有独立通讯功能,而这种功能对老人而言是刚需,而且高龄老人又通常玩不转智能手机,所以陈震要做一款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具备精准定位和紧急呼叫功能的智能硬件设备。
“做这种智能硬件最大的问题是老人位置的精准性,不能老人出事了你还不知道他在哪里。”为此,陈震跟高德地图合作,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分为室外、室内两种场景。
室外利用GPS卫星定位,室内由于没有卫星,位置精度相对难以保证,为此,除了LBS之外,陈震引入WiFi热点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通过这两项核心技术可判断老人在不在家,老人出事时,家人也可根据手机上的APP第一时间得知老人的准确位置。
“养老行业里我们是最懂科技的,智能科技领域我们是最懂养老的。”陈震笑称。
柏颐科技的技术研发及运营团队大多是陈震在安康通和南方高科的老同事,他们深知对老年人来说简单易操作是产品最核心的诉求,所以解决上述关键问题后,陈震开始给产品做减法,通过不断的测试、迭代,产品最后简化到只保留一个按钮,甚至连屏幕都去掉,以语音播报代替。
现在,老人只需佩戴设备即可,发生意外时一键呼叫,其他一切操作、设置都放在子女端的App上。儿女可以通过设备来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提醒父母按时用药。
再比如,在待机时长上,陈震采用多种算法降低功耗,最后将待机时长延长到72小时,避免老年人在外出时电力不足无法联系的情况。
为什么软件硬件必须一起做? 社区养老方面,柏颐科技主要面向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的B端机构,为其提供软硬件平台解决方案。
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中,由社区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日托、家政等服务。在中国,社区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种养老模式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与老人建立连接。像北京,一个街道都相当于一个小县城,他不可能请大量的人做这种事情,所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系统与老人建立联系。”
陈震抓住了这个痛点。在其为社区服务机构设计的平台中,可记录小区所有老人的信息,通过与智能硬件设备的连接,老人出事时,系统中就会有即时的反应。
在社区养老中,政府会对八十岁以上的具有本市户籍的孤寡独居老人买单,但目前的现状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快,出现了大量随子女生活的“移民老人”,再加上其他不符合政府买单条件但又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来说,同样面临着市场化运作的需求。
因此,陈震在系统中引入了一些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如家政、开锁,甚至老人的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
在养老产业做智能设备的,有人专做硬件,有人专做软件。结果,去年很多这类硬件公司倒下了,因为智能硬件必须软硬结合,缺一条腿都不行。如果只做硬件,就要跟别人的平台合作,平台玩失败了,硬件就没得玩;同样,做了平台就需要选择适合的硬件来连接,一是产品不好找,二是,硬件完了,平台也跟着完了。
陈震几年摸索下来,认为“只有软件加硬件加系统三者都是一起能够提供的,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而这在陈震看来,正是柏颐科技的竞争壁垒所在——竞争者们没有这么做的。
“我们只提供这种软件+硬件+平台的解决方案,具体落地的服务则是由相应的机构去做。”据陈震介绍,光是稳定下这套软硬件+系统的方案就花了一年多。
养老不是个赚快钱的行业 2015年7月,陈震在京东上众筹试水,原本计划筹集10万元,最后却筹集了近70万。
陈震坦言,养老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再加上创业公司资金有限,因此前三年的时间里,柏颐科技几乎都在跟技术“死磕”,在市场推广方面除了京东众筹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目前软硬件和系统都已基本稳定,800万的融资也让陈震松了一口气。
据其透露,2017年,柏颐科技将在市场推广方面发力,一方面,将扩大C端市场的销售,使更多的空巢老人得到子女的关爱和照护;另一方面,将针对中国广阔的中小型社区养老机构市场,免费为其提供居家养老的信息化服务及智能化平台。
在盈利模式上,目前柏颐科技主要依赖硬件的销售,未来可能会针对服务和平台有更多的探索。
目前,柏颐科技团队大约在30人左右,一半为技术研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