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密集出台,但业界反映不一。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鲜明提出“提高政府精准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能力”,可谓正逢其时。
一是要精准定位养老服务的核心内涵。养老服务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同处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健康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的异同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机能的退化,其本人或家庭成员必须通过社会服务来满足其需求,这才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比如低收入老年人改善生活状况的需求,未必就属于养老服务的领域。简单地说,如果一个低保老年人家中没有米了,政府为他免费送一袋米去,这不是养老服务;而如果他因为年老体弱而派人送一袋米上门,这个送的过程,就是养老服务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找到养老服务的核心人群了,那就是失能失智老年群体。顺理成章地,养老服务资源应该如何配置、各种支撑要素如何搭建,也就不难摆布了。
二是要精准把握老年人照护需求。100个老年人可能有100种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中,有共性的需求,也有个性的需求。长期以来,我们对老年人照护需求缺乏理论支撑的科学问卷、缺乏客观高效的统一评估、缺乏广泛深入的定量分析,致使一些抽样调查的可信度不高。比如失能失智标准究竟如何界定、有多少失能失智老年人,各种标准和数据莫衷一是。甚至出现过某市依托某个公司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老年人愿意购买该公司智能手表的意愿是28.3%。这样的数据出来,只能是误导政府决策、误导企业投资方向。是时候树立起“需求至上、评估为先”的工作理念了。
三是要精准布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近年来,各级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城区一床难求、郊区门可罗雀”、“社区活动中心热热闹闹、日托照料床位冷冷清清”种种矛盾现象并存,根源大都在于没有分类明确功能、均衡配置资源。要按照“三优先发展增量、两标准盘活存量”的路子,即:优先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优先发展面向失能老年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优先发展利用其它社会闲置资源转型发展的养老机构,着力优化养老机构床位结构和布局。要通过推进养老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化建设,盘活现有资源,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了,养老院自身有对外扩张的内生动力,去垂直整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个养老服务的质量。同时,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
四是要精准施策提升政策保障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设计了很多优惠扶持政策,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政府在推动养老服务发展上,要做到“伸手扶持”与“放手发展”相结合。25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放手”理念的重大突破。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看重的不是政府能给多少补贴,而是这个行业前景是否广阔、市场是否规范、收益是否可期。此外,文件中提出的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加强许可信息公开、补贴发放方式逐步由“补砖头”“补床头”向“补人头”转变、对服务失能老年人的补贴标准要倾斜等等理念,都预示着今后养老服务各项政策的走向,即精准施策、靶向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