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家庭规模小型化,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逐年增加。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专业化照料和职业化护理问题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面对严峻形势,北京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出台了一批养老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建立了行业内多部门、多组织的协作机制,落实“机构建设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管理服务标准化”,保证养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服务管理质量稳步提升,使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灵魂是服务和管理,做好服务管理的保障是标准和规范。实践来看,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其目的是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和手段,促进养老服务机构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使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活动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文明化,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获得最佳运行秩序、最佳社会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
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首先,标准化是养老服务机构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随着运行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运行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运行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使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运行协作越来越广泛。这必然要求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持高度的协调和统一。其次,标准化是养老服务机构打造养老服务品牌,组织专业化运行的前提。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可以使职责更明确、分工更合理、环节更衔接、服务更到位,防止层层千头万绪,减少各层级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再次,标准化是养老服务机构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能有很多,其基本的管理职能是标准化管理职能。依据标准,采取贯彻手段,获得提高服务质量的结果,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的。在实践中路径如下:标准(依据)——贯彻 (手段) ——服务质量 (结果)——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的) 。第四,标准化是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机构安全运行的技术保障。服务质量是养老服务机构的灵魂所在,它可以弥补诸多因素造成的不足或欠缺,一般可概括为生活照料服务、技术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方面,这些服务质量特性用技术语言加以表述就形成了标准,标准就是衡量这些服务质量特性的主要技术依据。第五,标准化是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降低成本、产生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通过制定标准,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第六,标准化是推广经验、技术、科研成果等的桥梁。标准化是科研与运行之间的桥梁,任何一种科技成果,只有当它被纳入标准,贯彻到运行实践中去之后,才会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否则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标准本身就是各种先进经验的结晶。第七,标准化是与国际社会养老服务接轨,创建首都世界城市的保证。在国际养老行业经验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的标准化内容,如在建筑设计标准上,不单单考虑无障碍问题,而是无障碍设施的扶手多少公分才能抓握舒适的问题,非常细致、人性化,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时代在发展,养老观念在改变,养老技术在创新,但不变的是“老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不变的是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养老行业标准化建设的方向。我们将积极适应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努力建立适合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及时动态更新标准内容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为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