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可能都以为所谓的老年期,是一生中付出的辛劳努力获得回报的时期,能在家人和亲友的陪伴下,富足而温暖地走向人生的终点,但其实,现实和这种印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日本社会学家藤田孝典常年工作在服务老人的社团,他在新作《下游老人》中,将无法维持一般生活水平,被迫过着社会底层生活的老年人,称为“下游老人”。他指出,“下游老人”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一个大问题,即便是有着稳定收入的曾经的“白领”劳动者也有沦为“下游老人”的危险。
大多数人都有沦为“下游”的危险
“我还有存款啊,我肯定没问题。”《下游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常年工作在扶助贫困老人福利团体,他在书中提出,抱着这样想法的大多数人都有沦为“下游”的危险。有着平均、稳定收入的工薪阶层和所谓的“白领”劳动者们,也不能例外。在岗位上即便是平均年收入在4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4万元)左右的人群,也有相当大的危险在晚年堕入“下游”。突发重大疾病、子女啃老、中老年离婚、罹患老年痴呆症、养老机构价格高昂等都成为老年人从“普通”沉沦到“下游”因素。
在书中,提到许多令人震惊的例子。一些“下游老人”成为“贫困商业”谋利者的利用对象。他们住在由仓库改造的简易宿舍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潮湿,每个月的宿舍使用费却达到10万多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000元),三餐供应非常简陋,大半是真空包装食品和方便食品,许多老人营养不良。
藤田孝典认为,“下游老人”的问题,已经不只是日本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继续对此不闻不问,不仅有父母子女两代全被拖垮的危险性,尊敬老者、尊重他人的传统价值观也有崩溃之虞,而且还会抑制社会主流人群的消费,给经济前景造成恶劣影响,也难免会成为加速少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藤田孝典在书中提出了预防和解决方案。他认为充实自己的个人社群,也是预防下游化的手段之一。“人际关系的贫富”决定了老年人的幸福程度。即便日子过得穷,但是只要人缘好,朋友会带饭带菜,会在活动中心一起谈天、跳舞,经常可以碰到快乐的场面。这样的老年人,对他的援助就会比较顺利,不容易陷于贫困;即便陷入贫困,性命攸关的危险程度也低。
沦为“下游”的五种可能
1. 因患病或遭遇事故而支付高额医疗费
藤田孝典认为,“养老金+工作收入”的规划蓝图只有靠健康这一前提才能成立,自己能不能健康一辈子,谁也不知道。
2. 无法入住高龄者护理机构
由于体制和经济上的各种因素,即使是非常需要监护的老人,难以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也在增加。在日本,贫困的老人在不断增加,养护老人院作为收容机构却没有得到完善,相当成问题。
3. 子女成了“穷忙族”和啃老族
如今的日本,很多青年被迫拿着微薄的薪水没日没夜地劳动。不仅父母没法指望子女照顾,子女本身都成为他们“下游化”的一个因素。因为子女变成“穷忙族”或“家里蹲”,不得不在子女成人以后继续照顾他们的老人正在增多。
4. 不断增加的中老年离婚
在日本,到了60岁前后,女方忍下的不满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积极选择离婚的情况正在增多。比如,如果丈夫是公司职员,妻子是家庭主妇,在此情况下,离婚会让男方遇到无法预想的经济问题。
5. 患上老年痴呆症,无家人可依赖
有调查结果显示,从年龄阶段来看,老年痴呆的发病率74 岁及以下低于10%,超过85 岁则会高于40%。也就是说,只要活得长,大家可能迟早都会得老年痴呆。
希望给国内读者以借鉴
记者:为何会选择引进这本书?
刘绚:高龄少子化社会的来临,让如何养老日益成为每一个人所关注的问题。日本先中国一步进入少子化的老年社会,关于养老话题的案例积累、数据统计都比较全面,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本书在日本一经出版,就掀起了社会话题,引起了中青年群体对老后生活的关注。加上文本通俗易读,因此引进出版,希望给国内读者一个借鉴。
广州日报:在编辑的过程中,最触动您的是什么?
刘绚:以前看到有人老无所养的新闻或者案例,会觉得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是当事人没有做好准备才导致老来无依。但本书提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沦为下游,以及大量的具体案例,让我意识到老无所依这件事离自己并不遥远。如果不及早做准备或者对各种意外情况没有充分认识的话,很有可能自己将来就会变成“下游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