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背景、案例与应用》综述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3-22

  2017年3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费孝通群学讲坛”2017年第3讲在京举行。本次讲坛主题为“老龄与健康——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背景、案例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主持讲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作精彩演讲。
  首先陈光金所长讲到,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养老问题研究多集中于学术界层面,在经济、社会、制度等层面对老年人的关注还存在不足,因此养老将会成为今后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接下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代表性研究成果概览等方面对演讲主题做了详细的阐述。
  该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一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根据小普查调查数字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到203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调查也显示平均预期寿命将以每五年增加一岁的趋势再延长,但到一定程度提高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二是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越来越重,且老龄化水平也越来越快。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小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分别为6.96%、8.87%和10.47%,呈增加趋势;同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分别为22.89%、16.60%和16.52,呈下降趋势,且2015年的占比已经低于国际警戒线(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是相对安全的),这就使得老龄化更加突出。按照官方统计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之后我国老龄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到 2035年会进入一个高峰平台并一直持续到2053年。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今天的老年人还要关注未来的老年人。另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现在不能做好未雨绸缪的制度安排那么将来我们会付出高昂的成本,不仅是政治成本也是社会成本。因此,两个百年目标如何跨越老龄化引发的消极影响需要对健康与养老给予极大的关注。三是,老龄化背景下健康服务发生变化,中国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从医疗延伸到预防保健和长期护理。
  这项研究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有的老人健康长寿无疾病直至逝世,而有的老人长期体弱多病,给自己、家人、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哪些个人、家庭、社会与遗传因素利于或不利于健康长寿;如何通过更好的了解老人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来减少照料老人的经济成本与机会成本;如何通过家庭代际转换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来缓解迅猛增加的老人健康照料的经济负担;如何通过研究老龄健康来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如何通过研究老龄健康来扩大非常可观的老年人群健康消费的内需与投资;如何通过老龄健康的研究与实践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如何达到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既长寿又健康的目标等方面。
  研究设计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基线调查于1998年进行,随后的跟踪调查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进行。涵盖区域总人口在1998年基线调查时为9.85亿,在2010年总人口为11.56亿,大约占全国总人数的85%。CLHLS基线调查和跟踪调查涵盖了中国31个省中的23个,存活的被访者跟踪调查个人问卷收集了包括个人特征、家庭关系、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特征、社会以及家庭支持和照料等在内的180项内容。访问死亡老人家属的问卷主要包括死因、死亡地点、各种疾病、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上次被访至死亡期间住院和卧床不起的天数及次数、生病能否得到及时治疗、家庭经济状况等。同时,也收集了死亡老人临终前生活不能自理持续的时间长短。调查对老龄健康的定义和量测指标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自评健康、社会参与和社会网络、累计亏损指数等方面。
  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表明长寿老人一般都比较健康,否则难以长寿。与普通人群相比,健康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心理素质、饮食、家庭、周围环境有可能更利于老年健康;他们比较有可能携带有利于健康的基因或他们的社会行为营养环境有利于抑制疾病基因的表达和作用。健康长寿老人是“健康老龄化”典范,从他们身上可找到老龄健康社会行为环境示范干预模式和靶标。二、研究发现与同龄男性相比,中国女性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器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和自评健康等方面也处于明显劣势,性别差异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大愈发显著,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应更加关注女性高龄老人弱势群体。三、调查数据也显示乐观心态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因此帮助老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应对人口老化挑战的关键之一。四、儿童健康与老龄健康密切相关,实现老龄健康必须从儿童健康抓起,投资儿童健康将终身(直至高龄)受益。五、与子女同住(或近邻)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会显著改善,这就是说三代同堂居住(或近邻)模式对老人及其成年子女是双赢选择,政府应采取措施予以鼓励。六、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照料需求总量2030年达到最高,且心理照料需求高于身体照料需求。
  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旨在改善老年健康而深入研究的科学性;二是关爱老人的服务性;三是有利于基层疾病预防与老年健康促进工作的应用性。该研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应用开发潜力的老龄健康研究资源,对深入开展老龄健康社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与遗传交互作用研究,提高改善老龄健康干预效益,应对我国人口老化严峻挑战具有重要的价值。
  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与演讲嘉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