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解码老龄事业发展的滨湖特色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人居新城七彩中,豪情满怀颂盛世”。无锡市滨湖区一位普通老人用这样的诗句,感性地表达生活在“幸福滨湖”的幸福感受。在滨湖区的“十二五”规划中,滨湖区党委政府则鲜明地将“老有善养”作为“幸福滨湖”建设的重要民生指标,用“确保老年人幸福指数与城市发展同步提升”回应滨湖区老年人对于分享“幸福滨湖”发展成果的民生期盼。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这样“高度重视老年民生建设”的阐述,足以成为滨湖区老龄事业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厚重注脚。事实上,这样的理念早在滨湖区“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得到了深刻实践:“十一五”期间,滨湖区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老年优待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显著提升;连续被全国、省、市评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被命名为“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循着“十一五”的足迹观照,记者发现,滨湖区以“三全、三先、三最”为内核,形成了老龄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滨湖特色”。作为无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最具生机活力、最适宜人居住的重要板块之一,滨湖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9.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9%,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多的特点。对此,滨湖区老龄委主任、副区长过伟忠表示,做好老龄工作是“坚持以民为本理念”的最大发展,是“实践保民生、保稳定”的最好体现,是“建设幸福滨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滨湖区围绕“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老年人基本权益”,把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老龄工作在省、市层面上呈现出“三先、三最、三全”的特点。

  据滨湖区民政局局长李雪花介绍,“三先”是“首先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双保并轨,率先创办具有示范效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领先建立冠名为老服务机构”;“三最”是“有政府投入最多的社会福利中心,有老年人受益最多的居家援助信息服务系统,有数量最多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三全”是“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城乡全覆盖,实现了老年活动阵地城乡全覆盖,实现了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

  保障:保障是重中之重

  如何确保老年人幸福指数与城市发展同步提升?滨湖区破题的核心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该区实现了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城乡并轨的政策性突破。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均达到100%,城乡老年居民在政策层面上实现了全覆盖,全年发放养老补贴1663万元。城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达到人均每月1478元,被征地农民政府保养金达到370元。

  尊老金发放标准全市最高、全省领先:80~8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60元;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120元;100周岁及以上老人每人每月500元。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在全市首先实行了政策双保并轨,参保率达到97%,医疗保障标准得到调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达到了400元,区和镇两级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50元。

  投入:多元投入双轨并进

  滨湖区退休老人收入年年提高的同时,享受的养老服务也越来越“星级化”,高规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84个社区全部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内容也已在全区推广实行。

  震泽社区的独居老人程老太太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无人照料日常生活了。这位82岁的老人每天像个乐呵呵的小孩,一日三餐都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可在中心聊聊天、量量血压、做做理疗保健。“这里‘吃喝玩乐’样样齐全,而且几乎都是免费对我们开放的”。

  “政府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发展为补充”,这是滨湖区推进养老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政府投入规模化。今年,该区规划新建的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占地面积6.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由18栋单体建筑组成,设计床位1226张,总投资约3.5亿元。区社会福利中心是目前我省区级层面上政府一次性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的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建设多元化。全区现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8家,其中民办9家。该区加大扶持社会创办养老机构力度,给予每张床位3500~5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每月60~100元的日常运行补贴。朗高养老康复院是集养老与康复为一体的高档次民办养老机构,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床位数达到500多张。计划引进社会资金8000万元、新建500张床位的梁溪颐养院项目也已进入规划审批。

  确保居家养老服务投入。目前,该区城乡规范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达93家,建成总数为全市之最,5万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不同程度的服务。该区出台《滨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补助实施办法》,规定在市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5万元,对正常运作的每年给予3~5万元运行补贴,各街道(镇)和社区(村)不低于区标准配套。

  服务:创新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政府购买,企业运作。去年,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为空巢、高龄等特定老年人购买安康通居家援助信息服务的实施办法》,投入800万元为8186户特定老年对象免费安装紧急呼叫系统,购买居家信息服务,依托滨湖区安康通居家援助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三个中心、一支队伍”:信息呼叫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的呼叫值班服务,年呼叫服务达32130余次;家政服务中心,由无锡市家政服务协会成员单位安泰家政服务公司等20余家服务商加盟,签订服务项目37个;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使用面积1800平方米,设立老年棋牌、书法绘画、图书阅览、法律援助、老年理发、医疗保健、老年用品、商品配送等服务项目。“一支队伍”:在每个街道设立1名专职助老员,开展助老员“一巡视、七上门”的基本服务。

  慈善冠名,企业资助。该区实施的“情系夕阳,慈善助老”试点项目,出让社区为老服务机构冠名权,对倡导社会企业冠名资助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全区有34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到企业的冠名资助计150多万元。

  太湖街道尚贤社区与太湖世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太湖世家为老服务中心”,冠名5年,每年扶持资金10万元;勤新老年活动室,冠名为“管峰老年活动中心”,企业资助10万元;产山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得到了慈善冠名扶持资金10万元,冠名为“博爱为老服务中心”;荣巷街道的每个居家养老中心由社区股份合作社冠名资助5万元运作经费。此外,区社会福利中心还得到了18家企业2050万元的一次性冠名资助。企业为老服务机构冠名的做法,在无锡市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中国老年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

  社企合作,企业管理。今年,该区就居家养老社会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安康通服务中心与蠡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合作,依托安康通公司现有的服务功能,管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实现“在家养老不出门,居家服务送上门”的人性化服务。
(来源:老年周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