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第70个世界红十字日,在这一天,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及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都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日子,以表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以及红十字人道工作不分种族、宗教及政治见解的特性。
中国步入老龄社会近20年来,由于老年人口每年较高的增长速度,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养老的现实需求,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养好服务?
中国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烈
根据国际组织确定的标准,1999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就已超过总人口的10%,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老年人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养老问题日趋突出。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01年开始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2004年正式进行研究;2006年成立专职机构事业发展办公室;2009年将机构更名为事业发展中心。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中老人无人照料的空巢化趋势进一步加速,在一些城市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兼有居住、生活、娱乐、健身、康复等多种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便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向往之地。
资料显示,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总量约为4063万,占老年人口总量的18.3%。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养老的现实需求,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失能老人特别是贫困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烈,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关爱贫困失能老人需全社会参与 对于贫困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公办养老机构只能起到“托底”作用,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应重点关注他们,为他们提供公益性供养、护理服务,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温暖,让失能老人失能不失落、失能不失爱,体验生命的尊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据悉,为帮助更多贫困失能老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老基会、北京容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4月12日共同启动了“关爱贫困失能老人行动——‘当你老了’公益平台”,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履行社会责任、关爱贫困失能老人搭建平台,探索通过网络平台公开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失能老人。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介绍,“2017年,事业发展中心计划覆盖全国10000家养老机构,逐步扩大失能老人帮扶范围,改善失能老人的生活境遇和生活品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孝亲敬老、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公益参与养老的“曜阳之路”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2006年始启动的“曜阳国际老年公寓”建设项目,就把上述夹层老年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建设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发挥红十字会的自身优势,突出人文关怀和医疗保障特色。通过制定《曜阳养老事业发展纲要》,不断完善指导思想和基本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合作模式和运营办法。据悉,已建成“扬州曜阳”、“北京曜阳”、“富春江曜阳”等老年公寓在正式运营后,受到入住老人的欢迎,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好评。兴办“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是红十字会作为公益机构参与养老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大举措。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明确要求“积极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由此可见,公益参与养老的“曜阳之路”不仅发展了红十字事业,还探索了公益机构参与养老事业的途径和模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打造“曜阳养老”公益品牌,充分体现了“医养结合”和“人文关怀”的养老特色,为老年人提供了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优质养老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老人的养老需求。
公益机构与爱心企业如何合作 公益机构与爱心企业合作,共同创办公益实体,必须要兼顾双方利益,力争做到互利双赢。这应成为合作的基本要求,否则会影响双方的积极性,合作也不会持久。公益实体运营管理,必须要体现公益性,同时要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有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在动员企业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有一定的经营权和投资回报,这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将如何结合?怎样确保公益机构和爱心企业互利双赢?这是需要通过实践探索的课题。目前,国内民营养老机构普遍存在“重硬(建设)轻软(服务)”的倾向。由于老年人入住率较低,很多养老机构入不敷出,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影响了企业投资养老事业的积极性。下一步,各级政府对“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或公益机构与爱心企业合作创办的养老机构,都应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扶持,才能促使老龄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负有重大责任,但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为养老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我们相信,在政府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社会组织在老龄服务工作上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