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当记者在桥华世纪村一带寻找老年日照中心时,不少该社区的居民都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平时老人很多,大家凑在一起聊天、娱乐,中午还能睡觉休息,而且还有一日三餐。”当记者向桥华社区一位李姓居民询问该社区的老年人日照中心时,他不住地称赞:“好!好!方便。”
社区居民交口称赞的是赛罕区桥华社区开办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按照居民的指引,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为老服务中心的日间照料室。推门进入,几名服务人员正在整理床铺,洗得干干净净的床单和被子就像部队中士兵的被子一样,叠放得有棱有角,电视里正播出整点新闻。“这几天这里的人少,都在家收拾准备过年了。”一位服务人员告诉记者:“平时人可多了,老人们娱乐、聊天、做按摩,可热闹了。”
“平时在这儿住才收费,不在这儿住不收费。”正当记者同服务人员聊天时,一位老人推门进到屋里。“老人们坐在一起说说知心话,聊聊保健养生,谁家有了难事,大家还能帮着出些主意。”70多岁的张阿姨向记者道出了在这家“托老所”生活的好处。张阿姨告诉记者,她是自治区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由于儿女平时工作忙,她每日里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家独处,很孤独。自从社区开办了集餐厅、日间照料室、娱乐室为一体的“为老服务中心”后,她每天清晨6点就会准时来到这里,先到门前的小花园做些健身运动,然后与一大帮老年朋友吃早点,再到日间照料室的棋牌娱乐室一起打扑克、看电视。
据桥华社区居委会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军介绍,2011年5月份创办了桥华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集就餐、休息、娱乐、购物于一体,从多方面为老年人和社区其他居民提供了方便。此外,免费日间照料室配有床位和配套的被褥,还有图书室、麻将桌、扑克桌,并配有服务人员,老年人可以去休息和娱乐。“日间照料室内设床位20张,并且男女老人分开,可满足社区内20名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日间就餐。日间照料室设专职照料员2人。”杨军告诉记者。
“儿女平时工作忙,很少能照顾到我们这些老年人。如今通过老年康复照料室,老年朋友们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看看书,都成了好朋友、好邻居,不但生活很充实,还感觉年轻了许多。”1月16日11时许,在新城区老缸房社区老年康复日间照料室活动的刘大爷脸上绽放出惬意的笑容。在首府青城,像赛罕区桥华社区、老缸房社区这样的老人日间照料室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目前,全市已经有11所老年日间照料室投入使用。”市民政局社区办主任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以前,我一下饭馆就闹肚子,自从到‘为老服务中心’餐厅就餐以来,肚子从没难受过,这里的饭菜干净卫生,早、午、晚三餐花样品种很多,有炒菜、烩菜、炖菜,光早点就多达十几种,而且还能享受5折优惠,老人们一块儿吃起饭来还香着呢!”在桥华社区为老中心的日间照料室,张阿姨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服务中心不仅有老年人活动的地方,而且还提供一日三餐,子女白天不在家,或者没时间做饭的,老人就可以在服务中心的餐厅吃饭,干净、方便、便宜。
“在这里,每月只需交150元床位费,吃饭还给打5折。我家就在这个社区里,白天在这里晚上又回到自己家。这样既解除了儿 女的后顾之忧,也丰富了我的生活。”正当张阿姨给记者介绍情况时,又有两位进屋的老人向记者介绍起来。
为了体验一下老人们所说的餐厅到底有多实惠,16日9时40分许,记者来到餐厅,并点了一碗粉汤和一个油饼,总共4.5元,比外边普通的饭店要便宜。餐厅服务人员告诉记者,粉汤有一些凉,需要重新加热,所以要稍微等一会儿,服务员端上来的油饼个头很大,热腾腾的冒着气。在等待期间,记者查看了这个餐厅,餐厅分里外间、设有大小桌子十几张,环境整洁干净,虽然只是早餐,饭菜的种类却很多,凉菜、热菜、汤和主食一应俱全。
“自2011年5月份建成以来,我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去,看厨师做了什么饭菜,看有几个老人白天在这里接受托管,了解有几个老人因特殊情况晚上没有回家。”在桥华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该社区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军告诉记者。
赛罕区社区办负责人马瑞青告诉记者,老年人日间照料是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形式服务,对于一些子女工作繁忙,白天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家庭来说,这种不离社区不离儿女的“日间托老”不失为一种“两全”的养老服务方式。
“嘀……”1月16日,清泉街社区居民王兰萍的母亲轻轻按动了手边的求助信号键。5秒钟后,固定电话的铃声响了起来。“您好,这里是呼和浩特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听筒中传来了亲切的声音。“我母亲刚刚按下求助信号键,对方就来电话了。家里有了电子保姆,我们做儿女的可以放心不少。”王兰萍高兴地说。
2011年12月31日,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办事处清泉街社区100户空巢、高龄、特困老人家庭获赠了电子保姆。电子保姆设有求救信号键和求助信号键。老人如果身体不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医疗救助。此外,老人如果需要家政、护理等生活服务,也可以通过它来实现。
“子女上班,老人需要帮助怎么办?老人发病时按一下居家养老应急服务呼叫器———一键式居家养老智能呼叫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医疗救助;老人需要打扫卫生、家政、护理等生活便利服务,都能通过这个呼叫系统实现。”市民政局社区办阎峰主任告诉记者,目前,这种全天候照顾老人的“电子保姆”正在首府推开。“这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条件。”阎峰说。
据介绍,所谓电子保姆,其实就是一套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呼叫系统。“老人利用按键发出求助信号后,工作人员会通过和老人通话,了解对方所需的帮助和救援内容;如果老人病情紧急,中心则会立即启动多方救援系统,形成中心、老人、家属、社区、医院五方通话平台,迅速为老人提供有效救助。”阎峰告诉记者,如果老人突发疾病,按下家中仪器红色按键(24小时),客服中心的电脑上会立即显示老人的所有信息,包括照片、姓名、地址、病史、性别、年龄、社区名称等,另外,其家属、附近医疗机构联系人等相关信息也同时呈现。如果老人无法正常描述自己的病情,系统会根据老人提供的既往病史,自动提供相应的自救常识,保证老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中心还会对个案进行回访、总结,并对每个老人最新的身体、精神状况及时更新补充。此外,除了求助求救,电子保姆还将逐步为老人提供数十项人性化的生活服务。通过绿色求助按钮,老人可通过电子保姆获得健康咨询、送水送餐、订票、预约就医、法律维权、心理咨询等服务。中心将通过系统整合第三方单位及服务信息,根据老人的需求进行电话转接派单。
“电子保姆全天候照顾老人,为首府建立了居家养老系统,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创造了新模式。”呼和浩特市民政局社区办主任阎峰说。
“一街一”养老服务中心
据统计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户籍总人口229.6万人(公安统计年报户籍人口),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34.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5.1%。
预计我市老年人口还将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递增。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传统养老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老有所养是众人所想,如今,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已成为我市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据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的养老福利机构23所,旗县区综合福利中心3所,设置床位4744张,农村敬老院47所,设置床位3303张,光荣院7所,设置床位790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所,设置床位130张,全市各级各类养老床位共8967张,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6张。2012年将建设3所老年养护院,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2011年11月29日至30日,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安俊任组长,自治区、呼市两级人大代表,部分常委会委员为成员的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一行对全市养老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专项视察。视察中,人大代表认为,我市养老事业发展处于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要逐步构建起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市民政局局长张俊江表示,今年我市将在社区中广泛开展为老服务,在街道设为老服务中心,在社区设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通过兴办养老机构、做好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措施,多方面推动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
“为了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今后5年内,我市计划每个街道都要规划建设1个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将设置日间照料室、医疗卫生室、厨卫设施、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老年大学等,每个养老服务中心规模达1500平方米以上,托老床位将达到50张以上。”市民政局社区办主任阎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