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民政局在上班第一天就派出考察团,全面了解全市的养老服务情况。新一年本市养老服务已经制订了总体规划,要给老人们创造更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记者随考察团实地探访,发现五种养老服务形式已经在本市形成。虚拟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养老社区、“高品质”养老等多种形式已经使本市的养老服务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虚拟养老院 惠及更多老年人
昨天,劲松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来到和平区马场道马场别墅,为那里的高龄老人提供服务。从2010年9月开始,劲松养老院拓展养老服务,利用自身专业照护及医疗保健的优势,培训大量助老志愿者,将多项服务措施直接送到老人身边,让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养老护理及护理指导,目前,服务区域覆盖和平区的6个街道。
让养老院敞开大门,把服务送到老人身边,是解决养老机构床位不足的重要方式。本市在今年还要建设更多的虚拟养老院,把养老院的服务搬到老人家里。虚拟养老院要把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安慰等确实地送到老人的家中,让老人在家庭中享受专业服务。同时,专业的实体养老机构也要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天津市总计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万张,使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万张,满足天津市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日间照料中心 服务就在家门口
记者还随考察团一起来到了和平区卫平巷,一座四层老建筑,现在已建成为老人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中心设置床位80张,具有文体娱乐室、休息室、医疗室、接待室、就餐室、电梯等功能。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娱乐、就医、交友。因家庭暂时无人照顾,有短期入住需求的老年人也可以在这里日托。按计划,今年本市将新增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00个。到2015年,全市街道和乡镇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达到640处,市内六区各建托老所2个以上,其他区县各建3个以上;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建设老年宜居社区12处。
社区食堂 让老人不为“吃”烦心
昨天,记者还来到了劝业场街的社区食堂,这个食堂面积200余平方米,可容纳50余名老人就餐,并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助餐服务覆盖劝业场街、南市街等。在春节期间,就餐的老人不多,但是,食堂里的菜品是每天更新,据工作人员介绍:新的一年,报名加入社区食堂的老人又增加了不少。
集产、供、销、加工配制、送餐为一体的社区食堂,目前已经覆盖市内六区及滨海新区50%的社区,到“十二五”末,全市城区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全覆盖。
老年宜居社区 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在武清区,总建筑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内含中华孝文化博物馆、天津卓达太阳城、国际老年健康会议中心、五星级度假疗养中心、老龄产业职业教育基地、绿色生态乐龄社区、中华国医馆、国际老年医院等项目板块的养老示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养老寓所、养老实训基地等都体现着现代养老的特色。而坐落在宝坻区的云杉镇老年宜居社区已经具备了入住条件。老人就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享受舒适的晚年生活。老年宜居社区是本市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不仅有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公寓住宅楼,还有医疗、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各种设施。老年人住在这里,将享受方便舒适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