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员即养老护理员主要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技术护理,包括清洁卫生、睡眠、饮食照料等工作。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已达142.6万人,且老年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此种形势下,不难看出,养老看护需求极大。但记者调查发现,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却“捉襟见肘”,仅哈市养老护理员缺口就近7万人。
面对这样的就业“蛋糕”,为什么供需落差这么大?记者跟随一名养老服务员一起“上门服务”,体验养老服务员的工作流程,总结职业特点,让大家对这份陌生的职业多一份熟悉与理解,也希望为这个巨大市场打开一个通道,让更多的求职者可以从中得到“红利”。
57岁的董淑清是哈尔滨市居家养老服务员,工作是照顾14位老人。近日,记者跟随董淑清体验居家养老员上门服务的过程。
上午8时30分,董淑清坐上了16路公交车,20分钟后,她在亚麻厂站下车。“今天上午我去王美娟老人家,她今年84岁高龄了。”从公交站点下车后,董淑清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记者注意到,董淑清背着一个大的斜挎包,她说这是“百宝箱”。
走进单元楼三楼,董淑清敲开了王美娟老人的家门。老人先给董淑清一个热情的拥抱,叫了一声“老闺女”,接着把董淑清拉进了屋。老人听说记者要采访她,有些腼腆,不停地夸董淑清能干。
董淑清进屋先拿出了听诊器,坐在沙发上给老人听诊。老人说,这些天总觉得心律快,每次“老闺女”来了都给测测。刚放下听诊器,董淑清就开始收拾厨房,擦地板。她对老人说:“王妈,把脏衣服找找,收拾完厨房马上洗衣服。”董淑清说:“这个王妈身体弱,特别爱干净,轻活儿她都自己干,我来做她干不了的活儿。王妈可心疼我了,每次我来的三个小时,她总让我歇歇,怕我累着。”说到这,董淑清很感动。
3个小时后,董淑清从王美娟老人家里出来了,向文景街社区走去。她和住在文景街的段春华老人约好了,老人家一堆活呢,今天早点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董淑清退休后参加了一家家政公司的养护员课程培训,从2008年开始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养护员工作。当时她只想着发挥余热,活动活动筋骨,献一份爱心。当初她也有心理准备,知道伺候人的活儿会很累,但她说,真没想到会这么累。“说实话,有时候想想这三年,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如果身体允许,我就再干三五年。”
董淑清有一个小本,小本上记录了培训课程的内容,还有她负责的14位老人的服务时间表。有的老人一周去一次,有的去两次甚至三次,这个表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日。但董淑清说,老人们的家和自己家一样,在哪都像在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养老护理员是新兴职业,市场需求巨大,一度有很多人把就业的方向瞄准这个行业,但实践下来,很多人吃不消,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这个行业敬而远之。
近日,在哈尔滨市人才市场记者遇到了一个想找工作的女士,她是兰西农村的,记者问,伺候老人的活干不干?她回答,端盘子刷碗的活我都嫌累啊,不过还能挺住,要说让我干伺候老人的活,我是打死都不干。她解释,以前通过亲戚介绍,她去伺候一位老人,老人性格非常孤僻,还有些偏激,好不容易收拾的屋子,一下子就弄乱了,然后家里回来人问收没收拾屋子。
和她一样想法的还有从绥棱来的小王,她对记者说,找不找到工作是次要的,伺候老人是丢人的活,谁都知道岁数大的人事多,非亲非故的,谁愿意哄个老人玩。
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说,养护员难招是普遍现象,年轻人不愿意干,年纪大的又干不动,这行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责任心,还得有爱心。人人都说养护员难找,这种局面如何解决?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养老机构。
哈尔滨顶顶家政工作人员孙梦学介绍说,养护员难招几乎是每家家政公司面临的问题,就他们公司来说,2008年招收第一批养护员30多名,到现在,当初的那些人剩下不到1/3,而他们的情况在整个行业中算是好的了。不过她说,他们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良方”,招聘的橄榄枝不是随便伸出的,而是有的放矢的选择对象,通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推荐,招聘“4050”下岗再就业人员,再请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将下岗女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两个困难弱势群体的利益结合起来,为了监督他们尽心尽力照顾老人,公司不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抽检,只有养老服务员拿到老人写下同意的字才能到公司来领工资。哈尔滨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主任景平告诉记者,就他们中心来说,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是2000元到4000元不等,人员也相对稳定。她说,每到年终,他们都举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以此激励表现优异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