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社区养老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课题围绕社区养老这一主题,对松江区社区养老实际状况进行调查,并从进一步利用社区资源、发挥老人互助作用、发展助老社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松江区老年人口状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松江区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19892人,占户籍人口的20.8%;其中,80周岁以上的有1.8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 5%。同时,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增速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相较于5年前增加了24419人,增长了25.6%,而这5年中全区总人口平均只增加了4.7%。区内老年人口增速远大于总人口增运。
二是年龄结构渐趋高龄化。数据显示,松江区老年人口中70岁以上的人口数已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且有日益增多的势头,老年人口结构正在逐渐向高龄化阶段发展。
三是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生理上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数据反映,区内60岁以上人口中女性比例为53%,8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比例为63.2%,9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占到74.4%。
四是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既是适龄劳动人口的抚养对象,也是社会和家庭的抚养对象。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政府、社会、企业、家庭都已经感到养老方面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
二、松江区养老照护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庭成员的生活照料下居家养老,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快,这一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家庭规模缩小,有限的家庭成员无暇顾及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安慰。根据六普调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五普的2.96人减少了0.41人。二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在城区购置商品房离开祖屋居住,而老年人由于传统观念仍留守家园。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上海地区镇保政策的实施,使老年人经济独立意识增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养老。同时,因丧偶等原因高龄老人独居的比例也相当高。
2、社会养老模式尚难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社会养老是指老年人得到政府或民间开办的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的日常生活照料。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区现有养老机构21家,床位数4()96张,其中政府(公办)1 3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61.9%),核定床位2276张(占总床位数的55.6%);民办8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8.1%),核定床位1 820张(占总床位数的44.4%)。社会养老机构虽然发展迅速,但家庭现实需求与床位资源落差较大,存在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不足、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有效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量和质的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就是将“家庭照料”和“社会照料”有机结合起来的养老模式,体现了“社区照顾”的养老理念。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据调查,全区16个街镇已全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社区助老服务社,共有1409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7234名老年人提供家政便民、人文关怀等服务。据民政部门测算,政府通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所支付的成本要低于建设一个具有养老保障功能的养老机构所支付的成本,而且通过购买服务,不仅可以让老人每天有人照顾,还有利于掌握老人的生活状态。
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大部分地区只有家政服务,离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多样化服务还有相当差距。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乏市场化运作。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较大、可操作服务项目多,但当前大多是政府行为,缺少专业的服务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化机制。三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思考和建议
“十二五”期间,松江区的老龄人口将持续增长。据预测,到201 5年,全区老年人口将达到1 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左右,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5万人左右。从区内养老照护现状看,现有的养老照护模式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本课题探索提出“社区养老”的概念。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建议在社区层面建立起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不仅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与更新,而且对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大社区”助老模式
建议政府充分发挥设施资源的功能作用,力求效益最大化。一方面,在城市住宅、基础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结合、各社区服务资源相互补充、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和丰富精神生活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居住设施,如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二是医疗护理设施,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三是文体活动设施,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年人在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
2、建立助老劳务储蓄平台,探索邻里互助模式
一方面,要在当前的养老服务中,加强有关激励措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助老服务中,通过助老行为,以积分制的形式获取其他社区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老年人开展“劳务储蓄”的自助活动。即:相对年轻一点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可义务为需要帮助的高龄老人服务,将所付出的服务时间“储蓄”起来,有需要时再提取积蓄的时间换取所需的服务,互济互助、自我服务。
3、加快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探索社区养老合作模式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民间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公益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和扶持,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条件成熟还可尝试建立行业协会,积极探索社区养老合作模式。
4、大力培育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夯实社区养老基础
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是优质养老服务的重要保证。一要加大培训,提高现有助老服务员的素质,提高持证上岗率;二要有效运用政策吸引专业社工人才从事社区养老工作,进一步提高社区养老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要加强社区养老宣传,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使社区志愿者在从事社区助老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