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和流动人口、“空巢老人”的增多,“养老难”问题日益突出。昨天,嘉兴日报党报热线关于市民养老问题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
在老龄化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嘉兴的养老机构发展情况如何,到底碰到了哪些困难?昨天,记者再次开展调查采访。
相比少数规模较大的公办养老机构,市区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通病”。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都在拼命“坚守”,而对于未来,他们心里没什么底。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羽绒路的金夕阳老年公寓,多名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该老年公寓共有60多位老人,入住率几乎达到100%。但公寓主任方鲁还是感叹:“老年公寓经营太难了,光房租就涨了2次,都快吃不消了。”方鲁坦言,老年公寓是微利经营,搞不好,亏损都有可能。
嘉寿老年公寓主任陶寿林对此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嘉寿老年公寓一年租金就要5万元,加上人工工资等费用上涨,每年下来,几乎所剩无几。“说出来你估计不相信,一年下来,老年公寓只赚了两三万元。” 陶寿林说,因设施、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跟不上,目前发展步伐蹒跚,“我今年66岁了,估计再干几年不干了。太累了!”
市区部分民办老年公寓负责人说,硬件条件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宣传力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老人只相信公办老年公寓,入住率低直接影响了民办老年公寓的运营状况。不少民办老年公寓负责人为此伤透了脑筋,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不过,一家公办老年公寓负责人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民办老年公寓入住率跟其服务质量有关系,有的为了谋求利润,降低服务质量,使得有的老人望而却步,甚至就是去了最后还是想办法转去公办老年公寓。”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康鑫老年公寓、逸和源•嘉兴湘家荡颐养中心等中高档民办老年公寓入住率逐年上升,经营状况不断好转。但因为投资巨大,收回投资仍需较长乃至漫长的过程。
专业人员紧缺成为迈不过的坎
“我们招聘一个护理工,快1年了都还没招到。”市区一家民办老年公寓有关人员无奈地说。
事实上,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大多数养老机构都面临着同样的尴尬——专业人员紧缺。市老年公寓主任夏引根说,目前市老年公寓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缺乏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想招聘正规学校毕业的护理专业人才,太难了,有时因招考比例不足只能放弃。”夏引根表示,今年再想办法,力争引进年轻的专业护理人员到市老年公寓,以便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南湖区新兴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曹玉珍告诉记者,该中心由于服务好、口碑好,入住的老人有60多位,入住率基本上是100%。曹玉珍说,目前该中心人手非常紧张,而且素质不高。“护理人员都是从农村过来的,年龄都在50岁到69岁之间。”昨天上午,记者在该中心见到护理人员董阿姨时,她正忙得团团转。“我们这活儿年轻人吃不消,又累,收入又不高。”董阿姨说。
不少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看,嘉兴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中具有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少,服务人员多为就近招收的农村妇女和城镇下岗人员,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专业培训,基本不具备专业管理、护理知识。而养老机构的专业医生也多是“被边缘化”的医生,或是乡镇卫生院退休人员,工作精力不足,能力相对欠缺。
“在我们这里干,要24小时待在这里,伺候的都是老人,有的老人瘫痪在床,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几家老年公寓负责人说,由于工资待遇低,员工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据介绍,目前老年公寓的护理人员月薪基本都在2000元以下,加上其他补助、奖金等,年收入也就2万多元,因此,很多人干了一段时间都先后“闪人”了。
不过,一些有相当实力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方面十分具有竞争力。康鑫老年公寓副主任牟秋英说,该公寓已引进了3名专业护士,可以更好地为老人提供服务。而逸和源•嘉兴湘家荡颐养中心配备了一支高素质的保健队伍,仅引进的专业护士就达25名。
场地和医疗服务等需求瓶颈仍有待突破
“我都愁死了,根本没床位了,要进的人太多了。”采访中,不少公办养老机构负责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记者在新兴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看到,不少房间里都摆放了3张床位。即便条件相对简陋,住在这里的老人也很满足。91岁的陆文娟老人坐在户外,聚精会神地看着当天的《嘉兴日报》,记者走过来,她起身说:“你们报纸我天天看的。”她告诉记者,自己已在这里住了近20年,感觉非常开心。站在一旁的曹玉珍说:“很多老人在其他的老年公寓住了段时间,又回到我这里来了。”
不过,曹玉珍一直为场地的事情发愁。她期待中心能够不断“扩容”,让更多的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而记者从多个镇获悉,近几年来,不少镇都将当地的公办养老机构“扩容”作为实事工程之一,以不断改善相应的硬件条件。
记者调查发现,嘉兴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总量仍显不足,并且设施落后,服务内容单一。据了解,全市由政府投资设立的福利院、敬老院基本上还是传统集体经济时代救助式的供养和运行模式,服务内容仅限于吃、住等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这与城乡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夏引根明显感到,随着条件的改善等因素,老年公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水涨船高”。“如果一般的简单毛病老年公寓能治疗,那就好了。”夏引根说。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养老机构在引进医护人员的同时,还积极与医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第二医院在市区一家大型养老机构设立了服务中心,全面负责入住老年人的医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