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一年度考核结果,今年北京市将拿出7700万元,以奖代补资助约5000家社区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其中,1000家示范单位每家可以获得5.2万元的奖励,以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近日召开的北京市老龄工作会议上,市老龄协会会长李建国透露了上述消息。这是本市财政对社区老年服务产业扶持力度最大的一次。其中,由市、区两级财政支付的5200万元,直接奖励2011年培育的500家规范化养老(助残)餐桌、500家规范化托老(残)所,每家可获得5.2万元资金奖励。
记者看到,受奖励的规范化单位名单中,不乏永和大王、庆丰包子、宏状元等连锁店,以及邮电大学食堂、广电总局新302餐厅等社会单位,也有一些新开设的小型老年餐馆、日间照料室。市老龄协会有关负责人透露,部分服务商的投资也就在20万元左右,5万余元的奖励相当于其投资额的四分之一。“就是要通过政策倾斜,吸引社会力量参办养老服务产业。”
1000家示范单位覆盖了全市所有街道,将成为各个街道养老服务商的“样板间”,并有责任向同街道的其他养老服务商提供参考经验。
此外,由福利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共同出资的2500万元,将用于奖励约4000家表现突出的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
据悉,目前全市已有养老(助残)餐桌、托老(残)所服务商共15000家,大多数是社会力量兴办的。据相关部门估计,政府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大约撬动了10亿元社会资金加入养老服务产业。如果只依靠政府的7000多万元投资,成本会更高,能完成的服务能力将不及现在的十分之一。
按照要求,受奖励的服务商要为老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养老(助残)餐桌要有就餐专区、服务专人、送餐专车、选购专餐等;托老(残)所要分设护理区、就餐区、文娱区、医疗服务区,配有专职护理员等。它们还需要挂牌经营,主动接受老人和公众的监督,一旦服务不能达标,下一年将不再有奖励。
此外,今年全市还将扩大老人医疗补助范围,将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纳入补助体系,涉及到的3200多名老党员的医药费报销将达75%至90%。全市还将扩大对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特困老人救助力度,救助人数将从原来的500人增加到2000人,救助额度也将适时从600元增加到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