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了“托老所”,饮食、护理、保健、游玩一应俱全;几十年的老邻居们不用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第二个家”的悉心照顾,街坊亲得就像自家人——在个性化养老需求日益凸显的时代背景下,让老人们不离家就近养老、公建民营的“嵌入式养老”新模式,正在安徽省合肥市悄然兴起。
出门就是“托老所”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干净整洁的大厅里,组合沙发、书桌椅、阅报架,布置得如同家里一般温馨。鲜花、绿植、可爱的小摆件,洋溢着生活气息;保健按摩仪、血压计,还有护工,随时为老人们提供贴心的服务。在合肥市首家试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养老“微机构”——庐阳区乐年龚大塘长者照护之家里,周边的老人们在这里读书、看报、下棋、聊天,很是惬意。
辖区三孝口街道负责人介绍,这是庐阳区首创采取公建民营的形式,将原龚大塘社区315平方米的社居委用房,用于社区养老、为老服务场所,由庐阳区乐年龚大塘长者照护之家承接服务,建设首个社区里的嵌入式养老“微机构”。目前,已经设置床位12张,为辖区有需求的失能、卧床老人提供托养等服务。“庐阳区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让政府和社会力量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了老城区内有限的房产资源,将养老、为老服务送到了老人的家门口,今后还将在更多居民小区里推广。”
老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 下午3点,85岁高龄的李琦陪着老伴儿一起出来遛弯,她在机器上做红外线足底保健按摩,老爷子在护工帮助下量完了血压,就在旁边玩智能手机,陪着她。这对结婚62年的老夫妻,年轻时为佛子岭水库的建设贡献了青春与汗水,在60周年“钻石婚”之际还专门回去与壮观的水库大坝合影,成为街坊们赞叹的动人故事。
“我们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啦,退休金足够我们花,也不想跟儿女们一起过,腿脚都能动,请了保姆烧饭,日子过得好着呐!”李琦阿姨介绍,现在只有孙女还在读高中,平时因上学跟老两口一起吃住,“等到孙女上了大学,我们也不请保姆烧饭,直接就住到这儿算了,有吃有喝有玩,还热闹。”
79岁的刘家骏老人患有糖尿病,饮食上有很多禁忌。老伴去世之后,他的一日三餐就更是凑合着弄。“杂粮馒头加豆浆,炒个菜能吃两天,没啥意思。”而当他得知长者之家即将提供配餐服务时,高兴地说:“我要第一个报名!以后在这里吃、在这里玩,回家就睡个觉而已。”
“我们配备了从业多年的专业护师、护士、护理人员、营养师等,所有护理服务均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每个环节都进行细化培训、实施、考评、督导一系列流程管理。”乐年龚大塘长者照护之家的负责人张蓓说,这里既是收住社区失能失智老人的“微机构”,也是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站。为每位入住的老人配备多种智能感应设备,监测老人活动、睡眠、心率等情况。
为了满足老人们因疾病或者习惯而更加个性化的饮食需求,这里还有专职营养师合理搭配科学健康的食谱,为老人提供膳食平衡的三餐两点。
“小而精”让养老更有品质 “支持和推进公建民营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正是现如今我国在社会领域推进养老服务业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民政厅福慈处处长张振粤评价说,这种新兴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通过嵌入式的微机构辐射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公建配套设施,做“请进来、走出去”的为老服务,解决了长者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养老院的担忧和顾虑,也是合肥结合老城区实际,打造“小而全”“小而精”护理型养老“微机构”的积极探索。
张振粤说,为了尽快破除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民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在今年1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无论是传统的孝道还是越来越凸显的人性化关怀,都需要我们尽可能地维持老人们原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嵌入式养老更加注重服务品质,满足了老人们的实际心理需求、生活需求,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方式多一些选择,也多了一些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