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建立了“职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我国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各类职工3.8亿人。我国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5亿人。两类养老保险制度覆盖8.8亿人,按16岁人口10亿人估计,养老保险覆盖率在88%左右,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取得了巨大成就。
“职工+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43965亿元,且呈逐年攀升之势,基金支付能力不容低估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2008年累计结存9925亿元,扩大到2016累计结存43965亿元,呈逐年攀升趋势。如表所示:
历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表
单位:亿元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09年 | 2008年 |
43965 | 39937 | 31787 | 28259 | 23933 | 19488 | 15358 | 12520 | 9925 |
尽管个别省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速低于基金支出的增速,若干统筹地区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但由于有些省份及统筹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显著大于支出,致使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逐年上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占主体地位,根据2016年企业养老保险累计结存金额与当年基金支出金额推算,即便是在“不再征收一分钱养老保险基金”的情况下,现有的基金累计存在金额仍然可以连续支付养老金17.2个月。总体判断认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具有可持续性。
未雨绸缪,多措并举,实现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我国老龄化加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必然加大。要未雨绸缪,但不能杞人忧天。在基本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4万亿元之巨,且呈逐年攀升的情况下,却在说“已经没钱发放养老金”,或者说“养老金发放的缺口”有几万亿之多,显然该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此观点与事实严重不符。为了应对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建立了目前市值2万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用来补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化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二是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机制,力求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三是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弥补“老人”和“中人”的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四是各级政府依法承担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兜底责任,增强制度的公信力;五是进行参量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完善省级统筹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创造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解决各统筹地区之间养老负担畸轻畸重问题;逐步延长退休年龄,解决我国职工退休年龄总体偏低问题;规范缴费年限,便捷权益转接,解决随意中断缴费问题;规范统一费率与费基,依法征缴,解决随意减免养老保险费而导致的基金损失问题;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与待遇调整办法,切实解决“养老金倒挂”问题等。
总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框架日趋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通过深化改革,多措并举,能够实现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褚福灵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