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作者:   来源: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  2017-08-01

  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提供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如社区办老托所、老年食堂、老年俱乐部、家庭病床、料理家务和“急救铃”等。在收费方面则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交费,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社区养老可以弥补因子女远离而造成的赡养不周,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熟悉的邻里,到陌生的环境中接受照顾,是一种充满亲情、乡情的养老方式。
    
  一、杭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年人比例逐年增加
  200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为796.6万人。0—14岁的少儿有98.78万人,占总人口12.40%;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6.83万人,占总人口10.90%。与2007年比,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1.84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上升0.09个百分点,0—14岁的少儿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62个百分点。据预测,2010年,杭州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17.23万,占总人口14.42%;2030年,将达到236.37万,占总人口26.16%。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2010年将达到17.95万;2030年,将达到33.93万。届时杭州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每4个杭州人中将有一位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二)老年抚养系数加大
  从1982年“三普”到2005年“1%抽样调查”,杭州社会抚养系数[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数和老年人口数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的人口)之比]从43.29下降到31.00,下降了12.29个百分点;少儿抚养系数从34.98下降到17.60,下降了17.38个百分点;老年抚养系数从8.31上升到13.40,上升了5.09个百分点。2008年,杭州老年抚养系数达14.21%,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三)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杭州家庭户均人口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3.35人下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2.98人,减少0.37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浙江省家庭户均2.99人、全国家庭户均3.44人分别少0.01人和0.46人。2005年“1%抽样调查”显示户均人口仍在下降,杭州户均人口为2.83人,浙江省为2.74人,全国为3.13人。到2020年左右,杭州将呈现出“8421”的家庭结构,即1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1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意味着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将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养老服务。
    
  二、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困境
  

  (一)社区养老服务不够专业,人员配置严重不足
  目前,杭州绝大多数社区在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配置上严重不足且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即便是在一些敬老院的护理服务人员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以杭州某城区的一个街道敬老院为例,该敬老院现有在院老人24人、工作人员4人(院长1人,厨师1人,护理人员2人),在院老人数与护理人员数之比为12∶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杭州市民政局制定的目标(健康老人6—7人∶护理人员1人,病患老人2—3人∶护理人员1人)。该敬老院的2名女性护理人员只是经简单培训就上岗的低学历外来务工人员,与普通家政从业人员没有多大区别,难以胜任专业护理工作。此外,该敬老院没有配置专业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在院老人对医疗的特殊需求。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目前来看,杭州的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产业化程度较低,其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市场成分都较少的情况。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许多社区服务中心恪守着“福利性是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这一理念,实践中为老年居民提供较多的是无偿服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老人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然而,原有的带有浓厚福利性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无论是服务项目还是服务规模,都极为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从投资方来看,当前,政府仍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强大投资者,社会及个人的投资极少。然而政府的投资不是无限的,随着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不断拓展,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必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社区养老服务缺乏规划和制度及网络化建设
  一直以来,由于杭州许多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上缺乏规划和制度,使得不少没有家庭照顾的老人晚年生活过得很苦,甚至还出现有孤独老人在家中死去很久才被发现的情况,虽然只是极个别现象,但却令人深思。同时,因社区间的管理相对独立,没有建立沟通平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不能做到相互补充,致使社区养老服务难以上规模。
    
  三、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老年人越来越依赖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主要包括治病健身的医疗需求,日常生活的照料需求和思想感情交流的精神慰藉需求。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的关键就是要有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要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在有实力的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设立社区工作专业,向基层社区输送专业社区工作人才。加强社会工作的学历教育,逐步形成大学专科、学士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系统。学历教育这种方式由于教育周期长、教育内容系统,学生能够学到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社区工作训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从长远来看,无疑是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专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培训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工作力度,根据专业社区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社区工作在职人员进行专业教育。
  培训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拥有社区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或大专院校,开办社区工作专业培训班或进修班。应当设立相关的培训内容,如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知识以及老年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让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接受这些方面内容的专业学习、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由社区工作管理机构聘请社区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使他们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使得社区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的局面得到改变,并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成为专门的职业,规范社区养老服务的职业技能,这样就能使一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
  
  (二)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进程
  当前,杭州应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社区养老服务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渠道。社区养老服务不应只是纯福利型服务,纯福利型养老设施很难吸引私人投资兴办,应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包括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既能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老人的需要,也能吸引私人投资。用户付费也是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收费标准应根据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定。在开发社区老年公寓时应在建筑、设施标准及管理服务内容上分为高、中、低3个不同的档次,以适应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需要。
  对于民间资本开办老年公寓的行为还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称赞他们的做法和爱心。如允许他们投资建造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可以自己经营、出租或出售,用于老年服务产业;对开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各项收费费率,应至少减半收取;对于用于出租或出售的,应酌减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为支持和鼓励私人兴办养老机构,应在土地作价,水、电收费上给予优惠。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采用有偿方式供地的,在地价上要适当给予优惠;属出让土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取标准应适当降低;用电、用水应按当地最优惠价格收费。
  同时,社区养老要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还必须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投资体制。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界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援助。培育和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筹集社区养老资金的作用。要积极引导、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规模化、制度化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共享,并在服务软件上实现制度化,是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上规模的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实现网络化。要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结合,服务资源相互补充,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要,丰富精神生活需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网络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而入户服务的内容要逐步覆盖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服务、陪护服务等方面,并通过入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福利服务档案,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其次,在服务软件上要有一个完整的长期规划,应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化。要做好为家人无人照料的老年人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要在社区医院设立老人疾病治疗的专科病室,了解和掌握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他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疑难病症的转诊,急危重症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和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家庭医疗服务;要提供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促进心智健康的服务,如陪老人聊天,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服务,举办书法、棋牌、歌咏等比赛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