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致敬!这位老人在孤岛30年,用“算盘”造出一艘核潜艇!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  2017-08-03



  对于这个东方大国来说,蓝色的海洋,有着这个民族最复杂的记忆。这抹蔚蓝色,在近五百年来的国家历史中,一直激荡着国人的心灵。征服海洋的梦想,始终蛰伏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
  全世界今天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只有6个,其中就包括中国。
  眼前的这位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这个名字,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意味着什么。
  但沉默并不代表着平凡,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他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能将它制造出来。
  上世纪50年代,以黄旭华为代表的29人团队,在一个秘密的小岛上,拉开了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没有计算手段怎么办?我们用算盘加计算尺。
 

 
  为了一个数字我们动员多少人日日夜夜干,才干成一个数字的。”
  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上说,中国想要建造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其实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艇内仅控制阀门就有一万多个,各种仪表达到几千个,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设备,全都是自己制造!
 

 
  1988年,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开始尝试数百米水下极限深潜试验,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王牌的核潜艇“长尾鲨”号极限深潜,在到达190多米时,全艇160多名潜艇兵全部阵亡。
  中国的核潜艇能不能下潜到数百米,当时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当年,已经62岁的黄旭华,毅然决然地跟随着潜艇兵前往南海,参加了这次的深潜试验,两个小时后,潜艇浮出了水面,
 

 
  这一珍贵的画面,记录了黄旭华当时走出潜艇的瞬间,试验成功了!
  为了制造出共和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黄旭华沉默了整整三十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联系过自己的家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这个三十年之间,我没有回去,家里的情况我也不太了解的,我父亲病重一直到去世我没有回去。
  我父亲一直到他死,他只知道这三儿子在北京,不晓得什么单位,只知道信箱号码,不知道地址叫什么的,更不知道干什么工作。”
 

 
  没有万众瞩目的赞美,没有名满天下的荣誉,他们就这样在沉默中坚守着以身许国的誓言。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