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网络竞赛活动——全国广场舞大赛”正在火热开展,风靡大江南北的广场舞“跳”入全运会的新闻也随之爆出,记者从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方面了解到,本届全运会将全民健身与以往的竞技体育相融合,首次设立了“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网络竞赛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广场舞已经真正成为本届全运会的竞技比赛项目。
近年来,广场舞已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自2015年9月,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以来,广场舞逐渐走向规范化。
“上全运”是一种展望 “‘上全运’是一种展望,”据全运会组委会群工部网络竞赛处副处长于桐介绍,广场舞作为一项新兴健身项目,从兴起到发展为目前的“全人群、全覆盖”,已经吸引了众多百姓的参与。“全运会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这项全民健身项目中,我们希望、也有责任引领、助推、规范广场舞的发展,使广场舞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运作,广场舞真的‘上全运’也许并不遥远。”于桐说。
据悉,此次“我要上全运” 全民健身网络竞赛——全国广场舞大赛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比赛以参赛队伍上传的广场舞视频为评定依据。“我们将根据网络投票与评委评分的综合排名,筛选出16支至24支队伍,同时也会邀请一些即使没报名但地方特色浓郁的队伍一同进入线下比赛。”于桐说,不同于规则严苛的全运会竞技比赛项目,广场舞比赛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该健身项目的普及。
据悉,主办方将根据参赛项目的分布区域,选择6个至8个地区开展线下比赛。截至目前,全国广场舞大赛官方参赛和投票平台仍在火热运行中,近百支舞队已上传广场舞视频,目前排名第一的武汉万年青随风艺术团已获得超过3000张的支持票。
最火热健身项目依然需规避其问题 广场舞的兴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逐渐重视,健身意识大大加强。2005年,我国开展了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在《全国文明城市数据指标细则》中,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明确要求,加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广场舞以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迅速发展为人们健身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参与广场舞的大多数人也都是中老年人。广场舞为他们搭建了社交平台,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够进行交流,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部分中老年人有逐渐被边缘化的感觉,每个人都想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广场舞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如今,广场舞俨然成为最火热的健身项目之一,风潮不仅席卷全国各地,甚至走向国外。2014年,中国大妈跳舞的身影出现在法国卢浮宫和俄罗斯红场。《经济学人》今年初发布的《中国开赛——崛起中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广场舞人口有8000万至1亿人。有观点认为,从人数来讲,广场舞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运动”。虽然,近些年广场舞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正在向健康方向发展,但是其扰民及场地缺乏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它。“广场舞的问题其实还是公共文化空间供给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问题,这一问题直接指向的是公共服务的缺失。”中国文化馆协会舞蹈委员主任曹锦扬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保护迫在眉睫,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更是势在必行。
规范重塑,需要合力协作 2015年9月,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积极推动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工作内容。
在曹锦扬看来,此次全运会特设的群众项目广场舞大赛,正是该《通知》进一步落实的具体体现。“天津作为本届全运会的主办地,为广场舞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一个范本。国家应以此为契机,把广场舞当做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文化部门可从全民艺术普及的角度切入,体育部门可从全民健身计划的角度将其提上日程等,使广场舞在普及的同时,发展得更为规范和科学。”曹锦扬说。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晓兵认为,追求安静和不受干扰的生活是公民的一种权利,而公民通过广场舞运动保持健康也是一种权利,任何一种权利都不应该受到人为限制,正是两种诉求的冲突构成了当前广场舞治理的难点。
“因此,对于广场舞,有关部门应合理地疏导。”李晓兵说,“各地相关管理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人性化的活动准则,这考验的正是政府的管理艺术。”
实际上,继去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国多地在“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健身工作实施计划也轮番出台。从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的健身场地标准制定,到浙江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的开设,再到北京市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法律责任界定,多样化的广场舞整治规范正自上而下地缓慢扩散开来。
除了顶层设计和多方的通力协作,广场舞爱好者自身的行为规范也必不可少。于桐指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制度健全化、规范化的专业广场舞俱乐部,加强内部的自我净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