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及各产业带来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开始,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和转型正在进行时。
养老+ 政策驱动力逐步加强 政策设计来看,为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产业的融合,国务院及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多条配套文件,益年养老特做个梳理。
201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5年07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进一步指导养老+互联网发展方向。
2015年9月,民政部确定了首批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单位和地区。
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制订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家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例如爱普雷德智慧养老等优质服务品牌企业等目标。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下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明确了养老+人工智能发展方向。
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1. 数据资源共享难。一方面,因智慧养老涉及信息、养老、医疗等多个行业,由工信、民政、卫计等不同主管部门管理,而相关行业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对接,致使出现“各行干各行,服务类型重叠”的现象,即便在民政领域,以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搭建为例,一些地方建设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存在系统功能零散、数据标准不统一、养老服务整合困难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由于卫生、公安、人社等部门掌握老年人信息和数据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对个人信息安全有一定的要求,造成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互通,影响了各类资源的整合效果。
2. 需求供给对接难。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老年人对智慧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及使用能力较低,在养老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上也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从事智慧养老服务的企业欠缺深入分析和了解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
3. 服务模式运营难。智慧养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许多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一些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的结合还比较单一,多侧重于线上软件系统开发,往往忽略了线下服务建设,缺乏服务资源的支撑,特别是缺少专业服务组织的介入,在运营模式上的探索不尽如人意。
添火加柴 从政策、资金、资源配套等多方面加大对智慧养老企业的支持力度
1. 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包括能够提供成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系统平台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2. 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街道(乡镇),包括应用多类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为辖区内居民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街道或乡镇。
3. 是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包括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地级或县级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