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太原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23.82万人,占市总人口的7.1%,按照国际标准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仅5年时间,到2005年底,太原市65岁以上老人比重就上升到占全市人口的10.02%,现如今,老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4.7%,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太原在城市养老问题中始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提出了建设太原特色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想,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奋斗目标。
一、太原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一)确立了“9073”的养老服务目标模式。2013年,太原市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完成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9073”的目标,即90%的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7%的老人享受社区日间照料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二)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将之作为大众型养老服务模式。2008年7月,太原市试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经过近6年的试点推广,已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日间照料中心82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5个,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服务队760支,志愿服务者10.4万人;全市建立了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近3万部“爱心一键通”手机,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初步实现网格化管理。
(三)有计划地发展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为老人养老提供多样化选择
太原市按照盘活存量,吸引增量,合理布局,公办民营的发展思路,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目前,拥有公办养老机构1所,床位200张;社会福利院、光荣院、精疗院等公办福利机构6所,设床位446张;农村敬老院34个,床位4470张。基本保障了符合入住政策的城乡老人的养老需求。除公办养老机构外,太原市还有民办养老机构23所,床位设置2824张,住养在机构的社会老年人1600余名。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太原市在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观念制约,导致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太原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人们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认识不足,对老龄化将给本地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估计不足,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看,居家养老服务这项工作应该得到老年人和全社会的欢迎,但目前一些老年人因生活习惯、个人爱好、思想观念等因素,不习惯购买和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这也是造成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二)资金短缺、扶持政策不到位,导致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太原市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欠缺系统的扶持政策,没有建立有效的养老服务事业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后缺乏后续资金,运作艰难。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需要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养老服务企业进入后,由于是低偿或无偿服务,投入较多,盈利很少或没有盈利,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养老机构方面,太原市政策规定的各项补助标准低且难以及时到位,已明显落后于中西部大多数省市的水平,对民营资本的注入没有吸引力。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民办养老机构难以获得金融服务支持和银行贷款,资金的紧张造成了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乱状况。
(三)用地紧张、场所不足,导致服务内容单一。由于过去没有在城市规划中预留专门的养老机构用地,使得太原市机构养老用地紧张,建设用地落实很难,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规划用地保障不足。尤其在一些老城区,大都寸土寸金,作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设施原先没有列入社区规划,缺少足够的场地开展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新建和改扩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往往是见缝插针或干脆在社区居委会原址上进行建设,土地、规划等相关手续不符合规定难以办理,致使此项工作推进缓慢。养老机构方面,由于用地紧张,现有民办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杏花岭、迎泽区的城乡结合部,租用居民住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设施简陋,许多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不愿意入住,导致了床位利用率不高等现象。
(四)人才短缺、专业化程度低,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养老服务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的、职业的护理人员,农村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人员,主要是由村委会聘用的热心村民以及志愿者、义工等临时性护理人员组成,很难提供有针对性、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目前,太原市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混合型,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较低,入住人员较杂,健康老人与不能自理老人、智力正常老人与痴呆老人混合居住,这显然不利于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管理。此外,在太原尚无收养需专门护理和一级护理的养老机构,现有提供养老性质的服务机构,重度护理床位偏少。
(五)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偏低。目前,太原市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管理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涉老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在养老机构运营中的纠纷处理和风险防范、服务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职责等方面,法律法规缺失规范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养老机构里医疗护理纠纷所引发的赔偿问题极难处理。
(六)机构养老覆盖面狭窄,服务普通老人的养老机构亟待增加。政府创办的福利性质养老院,其服务对象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养老服务覆盖面狭窄。目前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为8240张,占老年人总数的1.3%,与民政部要求的十二五期间养老床位每千名老人30张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近几年,太原市大力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项目基本由政府买单,政府的财力有限,难以扩面再投入。太原市现有的民办养老机构全部属于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普遍较小。社会力量参与的比例不高,符合普通老年人入住需求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三、完善太原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鉴于太原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并根据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总的目标应该是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围绕“多元投入、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步实现9073目标。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其他养老方式为补充,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宣传,营造社会化养老氛围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委、社区、家庭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大力营造尊老爱老助老和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由各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还要引导老年人转变养老观念,接受新的生活消费方式,确保城乡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的持续、有力推进。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一是政府加强引导。政府应把为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养老设施。二是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深化已有的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四是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券的惠民政策延续下去,并逐步扩大居家养老试点社区范围。五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社区老年社会工作室,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为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六是注重解决实际困难,扩大老年餐桌试点社区,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
(三)统筹发展城乡养老服务机构
在农村机构养老方面,五保集中供养老人养老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有意愿入住的五保老人基本实现集中供养,太原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78.3%,居全国前列。目前重点是发展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政府应结合实际,尽快出台专项政策,大力倡导兴办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要把建设和运行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并鼓励私人建设和管理。
在城市机构养老方面,要做好示范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布局规划,在政策、资金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充分利用城市社区建设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整合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如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积极探索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引导公办养老机构从单纯为“三无”人员、“五保”对象服务向为社会公众服务转变,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向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使养老福利机构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在服务项目上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一体化转变。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力度。对于处在建设阶段的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规模、投资额等,给予相应的资助。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创建时,其经费尚有缺口的,建立专项基金给予借贷支持,从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四)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政府要从宏观管理、政策指导、促进交流、辅导培训等方面提供多方面服务,真正落实国家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土地、税费、捐赠等优惠条件。明确各部门职责,财政部门对国家规定的有关费用列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卫生部门对特困老人的就医要给予优惠;文化部门在图书阅览室的建设上予以支持;体育部门对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配备适量的室内外健身器材;交通部门要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车辆减免部分费用:残联要对社区的残疾老年人配备必须的康复器材和轮椅及游戏器具。
(五)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开展规范、系统的在职人员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制定出台养老护理员培训补贴、用工补贴等政策,提供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社保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医护人员和大学生加入到养老服务队伍。
(六)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体系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出台《太原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准入、退出办法,使养老服务市场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到物价部门办理明码标价公示手续,并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公示。未经许可设立养老机构的,由许可机关责令改正。入住老人实行合同管理。建立养老服务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开展行业检查及评比活动,进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监督,确保养老服务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