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老龄化人口基数的上升必然会大幅扩大养老市场的需求,养老行业最核心的是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日前,在2017城市观点论坛(北京)上,北京大学国家治理与老龄产业政策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坤昱表示,如何有效扩展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是决定养老地产市场是否能够良性、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据官方统计,2015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2亿,占全中国人口的12.21%。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将首次超过儿童的数量,基本所有省市会进入到人口零增长时代。“届时,所有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将以老年服务为核心。”张坤昱根据当前中国老龄化的形势判断。
目前,北京的养老模式是“9064”,其中90%是居家养老,6%在社区养老,4%依靠养老机构。张坤昱认为,真正对养老地产产生影响的是3%~4%,消费额度更大的也是这部分人。“因为这群人会有转移居住地的需求,居住地的转移意味着居住产品的变化。”
她指出,中国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老龄化人口基数的上升必然会大幅扩大养老市场的需求,养老行业最核心的是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消费端真正的意愿和想法是什么?怎么提供给他们对位的产品?是值得房企思考的问题。”她进一步解释。
提到消费,目前国内老年人的还款年限较低,是限制老年人大宗消费能力的一大障碍。张坤昱认为放宽养老金融对促进养老行业发展、扩大养老地产市场尤为重要。“老年人如果能采用接力贷的形式,就能大大提高老年人进行大宗消费的能力。”她举例说明。
最后,她建议,我国可以结合美国和香港的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第一,不转移产权,采取抵押养老的模式;第二,保留老人对房产的增值收益;第三,做好养老服务,从消费端出发做新的尝试。
“任何一个行业资金端的流入和回流不匹配,这个行业就得不到大的发展。”张坤昱表示,建立这样一个闭环的生态圈可以从终端解决养老行业投资重、回收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