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子女纷纷离家自立后,家宅空空荡荡,少了人气,越来越感到孤独,甚至缺乏安全感。对于独身一人,日常自理开始产生困难的,改善生活环境显得尤其迫切。然而,老人们并不愿意因此离开多年习惯了的居所,尤其不肯被子女送进有医疗服务的养老院。针对这种现状,一些房地产经营商寻找到另一种新思维,推出适应老年人生活的公寓住房。这些老年公寓设施齐全,还有洗衣、家务、餐饮等生活服务,对老人很有诱惑力,但同时,也有一些收费高昂、不收留失去自理能力老人的弊端。
利:拎包入住 畅享所有服务 年届85岁高龄的莫尼卡·卡赫汀是北方省居民,有两儿一女。这位开朗的老太太不久前在女儿陪伴下,搬进了同在59省离家不远的新宅。她回忆道:“几个孩子一直不放心我独自一人生活。房子这么大,上下楼梯不方便,可一直找不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三个月前,我突然收到Domitys房产公司的一份租楼广告邮件,它们建造的一个小区宅子正巧离我家不远。女儿于是陪我前往参观,看中了四层有大阳台的一个三居室。”卡赫汀老太太没有多犹豫,很快卖掉了原来的大房子,搬进有齐全服务、私家停车场的新居。她显然非常满意自己的新生活:“每天我还可以去小区楼里的游泳池泡上一小时,那里的阅览室和俱乐部条件都非常好。负责生活服务的都是年轻人,个个态度和蔼”。老人家在那里跟自己的小狗过日子,如鱼得水,再不因为日常生活琐事发愁,子女们自然是非常高兴。当然,舒适的住房和优质服务都需要经济基础支撑,卡赫汀老太太住在59省,每月需要缴1900欧元房租。
为了扩大房屋建筑规模,“三角模式”应运而生。所谓“三角模式”,是指将投资房产者、提供服务者和住房消费者三方面聚于一体,合力解决建房资金筹措、改善居住服务和老有所居问题的新举措。近年来,政府大力鼓励并配合这种努力。私企挑头建房,民间参与投资,服务单位联手,最终建成老年人福利公寓。个人参与这类服务性住房建筑投资,可以享受税收上的减免优惠。
这些公寓房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尚有生活自理能力,希望比原先住得更安全、方便些的老年人。公寓里有交际活动场所,同时个人完全可以保持“私密园地”。目前入住这类公寓的老人群体,经济条件一般都相当阔绰。公寓提供洗衣、家务、饮食、门房和24小时不间断照料等生活服务,另外还组织文化活动。其中一些是有偿服务,各有收费标准,在物业费外另算缴纳。
利:聪明房屋 解决后顾之忧 在社会各界为逐渐失去自主生活能力老人寻找舒适住宿方案中,很自然有人想到借力于新科技这条道路,将自动化管理技术应用到住房领域。近年来正在探索管理路径的“自动化房屋”,也称“聪明房屋”被提上日程,且已经由GDP Vendome集团大力开发。该房产集团推出的“Villa Sully”项目,以及其“全联套房”项目,可以大大便利老年住户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聪明房屋”还具有预测风险,及时防范的功能。因为,各家套房是与管理部门的门房处于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联网状态的,与住宅区连接的还有一个遥控紧急救助中心。
事实上,建造房屋前,选址考虑就非常周到,基本上附近都有健康医疗机构、家政服务点,甚至专门向住户提供特价饭菜的餐馆。这一房产开发集团已在74省建造了一批90套的住房,并计划今后每年推出5个类似的“Villa Sully聪明
弊:费用高昂 不具备真正医疗能力 老人公寓的兴起,最初基于共同业主的理念,逐渐扩展服务范围,发展到今天的服务到人,因人而异,尽量满足特殊要求的高水平。房屋大致都是一至三室套间,月租介于400至2000欧元不等。与上文介绍的卡赫汀老太太相比,住在南特市44号公寓里的热娜维沃,反应则全然不同。她是帕金森疾病患者,因此入住在服务专区“美好时代”,初期兴奋过后,她发现开销比预期要高许多:除去每月房租420欧元,每人必须要交851欧元生活费,内容包括呼叫求助268欧元、餐厅就餐费427欧元(吃不吃都需要交,每顿17欧元),以及供门房和每月买开胃酒的“接待费”156欧元。因为承担不起费用,热娜维沃住了六个月就离开了。热娜维沃的经验说明,公寓服务看上去很诱人,却不能大意,签约前必须仔细研究是否符合个人意愿和承受能力。
另一个常常被掩盖的难题是,老年人如若突如其来病重,陷入长时期依赖他人生活的困境,问题会变得很复杂。实际上,这些所谓配备齐全服务的公寓,并不真正具备医疗能力,日常小毛病尚可对付,大多由小区的医务人员承担,却不能收留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