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格外引人关注。目前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500万人,全省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仅为33张,远不能满足养老需求。早上由儿女送到社区托老站,晚上下班再接回家,这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青睐。以下对2017年民办养老院最新政策分析。
2017-2022年中国养老院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表明,从2017年起,新建和扩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在100张以上、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和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的,市财政对新增床位给予每张4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租房兴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50张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的,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1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200张床位。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投入使用后,入住率达到50%以上时,可以一次性获得该项补贴。
民办养老院享有哪些优惠政策
进入老龄化以来,现在呈现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为此,我国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国将通过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社会养老体系。
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个意见。
“这个意见已经基本上成型,准备报国务院审批发布。通过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窦玉沛透露。
根据介绍,在“十二五”末,按照国家确定的目标,每千名老年人实现30张床位,全国总床位由现在的357万张提高到660万张,每千名老人由目前的19张床位提高到30张床位。
我国进入老龄化以来,现在呈现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也愈发突出,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许多地方的养老院数量有限,部分地方甚至需要排队十几年。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这让不少民间资本对养老市场寄予厚望,纷纷投入资金兴建养老院,试图赶上社会养老大潮,可是,民营养老院拿地难、收费低、申办程序繁琐等,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虽然各地对社会养老机构均出台鼓励政策,也拿出了相应的优惠配套措施,但在落实的时候,难以兑现,影响了民间资本的热情。
我国社会养老市场空间很大,供需严重失衡,急需放开市场进入限制,给民间资本开政策绿灯。民办养老机构盈利不足9%的现实窘况,更是令民间资本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涉水养老市场,实际上阻碍了民营养老院的发展。对于这块市场,相关部门不妨放手,让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定量采购养老服务,给最困难的老人群体托底,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