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诈骗团伙忽悠老人参加免费健康讲座,不少老人上当。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老人在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竟然不肯配合警方调查。一位老人,其屋中堆满各种不同牌子的“保健品”,警方细问之下才知道,老人的子女都在国外,他平日无人照顾,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但老人觉得“业务员”比自己的儿女还亲,因此无论如何不肯报案。(4月9日《信息时报》)
因为“业务员”比儿女还亲,所以才大把花钱买“保健品”,这些老人买的不是保健品,而是“情感”。之所以给“情感”加上引号,是因为,老人们应该知道这种“情感”是假的。但即便是假的,对那些缺少情感慰藉的老人来说,他们或许宁愿自欺,也不愿忍受连假情感都没有的寂寞孤独。
有些老人把“保健品”骗子当成亲人,大约缘于子女不能满足老人们的情感需求。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子女们工作忙,生活和工作上压力都不小,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老人,更不要说达到“保健品”骗子那种“专业”的“情感照顾”了。二是有些子女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确实不合格,长时间不登门,甚至电话问候都很奢侈,这种家庭的老人很容易患上“情感缺失症”,假的情感也就容易乘虚而入。三是一些老人因为年纪大,情感脆弱,对情感关爱的要求特别高,即便子女们能时常探视,老人仍会时不时产生情感焦虑。这种问题,那些专业骗子可能比心理医生研究得更透。
不管是家人,还是执法部门、媒体,“解救”陷入“保健品”骗局的老人,通常是从各种角度揭穿假的“保健品”,告诉老人别上当。但事实上,很多老人是自愿上当,他们宁愿在那种氛围中自欺欺人地享受假的情感,也不愿意戳穿那层纸。
“老年人保健品困局”,根本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中,子女无暇满足老人情感需求,导致老年群体情感焦虑,无所寄托。一味批评子女没尽到责任,既不完全准确,也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社区关爱工程,建设社会人文型养老模式,不仅让老人老有所养,还要情感有所依,不为孤独寂寞、缺少关爱所困,“保健品”骗子们也就没有机会“冒充”老人子女进行情感诈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