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研究(下)
作者:   来源: 《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   2017-09-19

  三.北京市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
  在对本课题的概念框架和研究背景作出交代之后,课题组要利用 “2015年调查” 和 “2016年调查” 的问卷调查数据,对被调查者的长期照护需求和意愿,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背景资料和相关数据再作相互印证及必要的补充说明,以便为建立北京市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打下一个扎实的民情民意的基础。
  统计分析将分成三个部分: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分析;
  二,被调查者的长期照护保障需求及意愿分析。
  以下,我们分而述之:
  1.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分析
  2015年,调查的被调查者为北京市60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共涉及7个区县,共回收有效样本3668份,其中城市样本2586份,农村样本782份。2016年调查的被调查者为北京市50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共涉及3个区,回收有效样本504份。
  (1).家庭结构小型化是基本市情
  对被调查者的家庭结构进行分析,2015年调查的统计数据反映:9.4%的被调查者选择单独居住。2016年调查的统计数据则反映:独生子女家庭是主要的家庭结构状态,要占到61.9%;多子女家庭的比重是37.3%;无子女家庭则占0.79%。
  2016年调查中问到: “您愿意和子女长期一起生活吗?” 回答愿意的被调查者占41.4%,回答 “不愿意” 和 “看情况” 的分别占24.6%和21.6%。当问到 “您觉得您的子女孝顺吗?” ,回答 “孝顺”的占84.8%,没有回答“不孝顺的” 。
  调查数据表明,虽然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与子女共同生活,并认为子女孝顺。但实际上家庭小型化,已经是与人口老龄化并存的北京市的基本市情。
  (2).收入偏低支付能力有限
  2015年调查的数据表明,被调查者的上月平均收入是2435元;2016年调查的数据表明,被调查者的上月平均收入是3266元。统计结果的差异与两次调查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相关,2015年调查的下限是60岁,而2016年调查是50岁。
  2016年调查提问 “老年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是多选题(限选三项)。主要收入是养老金的被调查者,高达87.3%;排在第二的是工资收入,占22.0%;接下来是子女资助,占10.3%;然后是社会救助(10.3%)和亲友资助(0.4%)。
  在2015年调查中,被调查家庭在调查上月的家庭总收入,平均为7450元,家庭总支出,平均为4750元,总支出占总收入的64.0%。在2016年调查中,被调查家庭在调查上月的家庭总收入,平均为6708元,家庭总支出为平均为4552元。总支出占总收入的67.9%。两次调查的家庭总收入和家庭总支出的情况,基本一致。
  2015年的调查,对被调查者日常生活开支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日常生活支出1366元,伙食费678元,占总支出的50.0%,医疗费350元,占26.0%。而用于家政护理的费用平均为22元,仅占总支出的1.6%。
  让被调查者对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作自我评价,2015年的 “相对宽裕” 和 “基本够用” 两项比重的和,为89.4%,2016年的 “中上” 、 “中等” 和 “中下” 三项的和,为91.0%,相当接近。由此可推断,被调查者对本身家庭经济状况评价,趋于中等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的个人收入应该在月人均 2500 — 3500 元之间,家庭总收入在 6000 — 7000 之间,家庭总支出,要占总收入的六成半。因此,自我评价多为 “中等水平” 。
  (3).健康状况不乐观需要照护
  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根据2015年和2016年两次调查的统计数据,身体健康的被调查者很少,仅为一成多一点,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患有不同的慢性病。
  其中最普遍的是高血压,近半数被调查者罹患此病;然后是骨关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都在三成到四成之间;接下来是白内障和糖尿病,超过二成;再接下来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超过一成。
  因此,在2015年调查中,有17.1%的被调查者,曾在2014年住院。在2016年调查中,有将近二成的被调查者,在2015年有过住院治疗的经历:住院一次的为13.1%;住院两次的老人为4.17%;住院三次及以上的为2.18%。
  2015年调查显示,在调查前两周,有14.6%的被调查者生过病。在被调查者生病时,75.8%会找医生看病,20.3%对疾病进行自我治疗,还有3.9%对疾病置之不理。
  七成半找医生看病的被调查者反映,看病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排队时间太长,占77.2%;手续繁琐,占41.5%;收费太高,占33.7%,等等。在二成多对疾病进行自我治疗的被调查者中,则有八成以上是自己买药吃。
  调查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乐观。但在医疗服务方面,老年人遇到的困难较多。
  (4).医疗支出仍然居高不下
  所幸的是,被调查者较为普遍地获得了医疗保障。2015年调查是99.7%,2016年调查是97.2%。但是,医药费中有一部分必须自付和自费。
  2016年调查显示:在医疗费用中涉及自付和自费部分的被调查者为88.7%,平均费用为4457元。2015年调查的数据显示:费用在 500 — 3000 元最多,占41.5%,费用达到 20000 元以上的,占0.9%。当2016年调查问到医疗费用负担时,回答 “有一定负担” 的为24.6%,回答 “负担较重” 的为20.2%,回答 “难以承受” 的为6.2%。
  虽然北京市的医保覆盖面已达九成半以上,但医疗费用的自付和自费部分,仍然不菲,平均负担相当于一个半月的收入。因此,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还是觉得,医疗费用是个负担。
  2.被调查者的长期照护保障需求和意愿
  在对北京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有所了解之后,接下来的讨论,将集中于与本课题研究目标直接相关的、被调查者对长期照护保障的需求和意愿。
  (1).担心生病、没钱和无人照顾
  在2016年调查中,针对个人生活状最担心的问题进行提问(多选题),被调查者的选择首先是“生病”,为74.6%;其次是 “没钱” ,为50.4%,;再次是 “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 ,为46.6%。
  在2015年调查中,问到家里是否有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有15.4%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 “有” 。2016年调查的问题,是家中是否有60岁及以上的老人,近三个月中出现不能自理的情况,有7.9%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 “有” 。两者之间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2016年调查有时间上的限制。
  目前的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被调查者,大约在3.0 — 8.0%。需要最多的是 “心理抚慰” 和 “慢性病护理” ,都占8.0%;需要最少的是 “长期卧床护理” ,占3.0%。但其中已经获得服务的更少,最多的是生活照料,在有需要的老人中,有52.0%得到了服务;最少的是 “长期卧床护理” ,有需要的老人中,仅有7.0%得到了服务。
  以上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说明了老龄化社会中的普遍担忧:生病、没钱和无人照顾。在当前生活中,这些问题都已经是现实的存在。
  (2).家庭照料和现实中的困难
  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即配偶和子女,仍然是提供长期照护的主力。2015年调查的数据是75.7%,2016年调查的数据,更高达91.5%。有趣的是,两次调查之间的差距(16.2%),基本上被家政服务(15.9%)所填补。在2016年调查中,了解被调查者未来的长期照护意愿时,家庭成员还是首选,达76.0%。
  问卷中还以多选题的方式问到: “您认为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困扰?” ,被调查者选择 “家中人手紧张” 占60.3%; “经济骤然紧张” 占58.5%; “精神压力很大” 占55.8%。这三种回答是关于人工成本、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的,涉及的面都在六成或接近六成。
  以上的调查数据说明,长期照护现在主要是由家人承担,但实际上家庭照护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都能接受
  2015年调查,让被调查者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服务方式中作选择,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居家服务,达60.8%;其次是视情况而定,比重是24.6%;至于机构服务和社区服务,占比都很小,前者8.8%,后者 5.8%。2016年调查,是将三种服务方式分别提问:关于居家服务,回答 “愿意” 的占56.4%;关于社区服务,回答 “愿意” 的占50.0%,关于机构服务,回答 “愿意” 的占55.6%。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在 “三选一” 的前提下,被调查者对于三种服务方式并没有特殊的偏爱,选择的比例都在五成上下。同时,对此问题还没想明白的也不少,居家、社区、机构分别是29.8%、17.3%和23.8%。
  在2016年调查中,当问到不选择机构服务的理由时,回答 “不愿离开自己的家” ,占71.2%;回答 “老年服务机构收费太高” ,占44.2%。当问到: “如果不选择接受上门护理,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 “担心价格太高” ,占60.0%;回答 “担心安全问题” ,占34.3%。
  在2016年调查中,对愿意接受机构服务的被调查者进行了追问:“您会根据哪些条件选择服务机构?”,选择 “老年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的,占80.0%;选择 “老年服务机构的价格” 的,占72.9%;选择 “老年服务机构离家距离远近” 的,占50.4%;选择“老年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的,占40.0%。作为选择的标准,被调查者主要会考虑服务质量和价格,而设施设备则被排到了最后。
  对于长期照护保障的服务收费,若不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先假设完全由被调查者自己支付。调查结果是:五成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 “1000—2999元” ,这也许和被调查者的收入大多在3000元左右相关。
  从以上数据看,虽然居家服务仍会是首选,但对机构服务的了解并予以接受的面也越来越大,而且半数以上愿意自己出钱并且金额还不低,人们的考虑正越来越趋于现实。
  (4).长期照护筹资多指望政府
  在以多选题的方式问到长期照护费用的来源渠道时,回答 “由政府承担” 的,占77.4%;回答 “由老人自己支付” 的,占32.9%;回答 “由单位负担” 的,占19.1%;回答 “由主要赡养人支付” 的,占13.7%。看来目前这一代老年人,大多思想传统,对政府期望值很高;但也有不少老人,愿意自己负担。对于单位和子女,则期许已然不高。
  接下来的问题是,政府用哪种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时,有40.3%的被调查者选择社会津贴,有37.7%的被调查者选择用社会保险,有22.0%的被调查者选择社会救助。选择社会津贴和社会保险的比例十分相近。
  以上数据说明,在长期照护的资金筹措方面,政府仍然被寄于厚望。但选择用社会保险方式筹资,也有将近四成的民望。
  (5). 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的占四成
  当问到是否愿意负担社会保险费时,表示 “愿意” 的占42.9%,表示 “不愿意” 的占29.4%,表示 “不清楚” 的占27. 8%。对社会保险付费,愿意的还不少。
  进一步问到具体的付费标准。在愿意交费的被调查者中,愿意交300元及以下的是43.0%,愿意交901元及以上的也是43.0%,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再以多选的方式问不愿意的原因何在?最主要的意见是 “经济上无法承受” ,要占69.59%。
  以上的数据说明:愿意付费参保的还算不少,有四成。但在付费金额上还有较大差异,>300和<900的各占四成。
  (6).不接受商业保险的近四成
  最后的两问,是想让被调查者考虑一下 “商业保险” 。当问到 “如果由保险公司为您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你愿意参加吗?” 回答 “愿意”的 被调查者占30.4%,回答 “不愿意” 的占38.1%,回答 “不清楚” 的占31.6%。比起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人气稍弱。追问不愿意的原因:最主要还是 “经济上无法承受” ,占53.7%, “不信任商业保险” ,占比为46.4%,也将近五成。
  以上数据表明:商业保险的接受程度要比社会保险低,大致相差一成,原因是经济能力和信任程度。
  小结
  在健康状况和医疗保险现状方面,北京市的相关政策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但是,若从老年人的需要和意愿看,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医疗费用的可受性,都还有待改善。
  这就提醒我们,建立长期照护制度,恐怕不能光从仍然很脆弱的医保基金去 “挖潜” ,恐怕要另辟蹊径,制度创新,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北京市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十分突出,但目前还是倾向于在家庭内部解决;对于机构服务,大多数老年人还表示能够接受;对于社区服务,则基本上没有概念。
  老年人对服务付费的担心非常明显,并且寄希望于政府能够给予补贴。对于长期照护保险,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持积极态度,但对于交费出言谨慎。老年人对于商业保险并不看好,原因是经济实力和保险公司的公信力。因此想到,中国的长期照护保险,可能应该学习日本的经验,走个人投保和政府补贴并举的路子。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