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农村养老新模式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4月26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闇门滩村,一栋二层小楼正在建设,村里的老人时不时过来转转,看看建得怎么样了。当日,记者从大通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会上了解到,闇门滩村是西宁市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试点之一,这栋小楼建成后,将成为村里的老年互助照料活动中心。

  自从五年前老伴儿去世后,78岁的孙如海老人每天都独自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睡觉,中午热点剩饭,晚上随便凑合吃。“儿女们都出去打工了,年龄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心慌了。”孙如海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后跟随丈夫去了陕西,儿子媳妇带着孙子到西宁务工,平时忙着挣钱,一个月能回一趟家,也是来去匆匆。

  西宁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志英说,西宁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居住在西宁非本地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人有3.5万人,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西宁已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守老人逐年增加,同时农村家庭小型化,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低成本“抱团养老”,让老人就地享福

  4月26日,温暖的阳光下,闇门滩村十多个老人悠闲地在老年活动中心里打麻将、下棋、聊天……大通县民政局局长陈明才指着正在建设的“互助照料中心”说:“过不了多久,这些老汉们就可以到这里活动,中午、晚上也能吃上热饭,老人们过得开心,子女们也放心。”

  农村互助养老是以村为单位,利用农村农民活动中心以及本村闲置校舍、厂房等房产资源,由村级组织主办、老年人互助服务,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政府引导支持为主要模式,包括集体经济发达村,福利型的农村养老院;集体经济比较发达村,由集体出资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补贴型养老院,慈善人士回报乡里举办的慈善型养老院等多种模式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互助式养老”模式将在全省推广

  大通县试点村的互助养老院,由县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床位建设补助、设施费用予以一次性奖励补助。陈明才说,互助养老模式由村委会推动,建立互助养老机构,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并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入住,村集体负责承担或者村集体和入院老人家庭共同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费用,老人的衣、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互助照料活动中心不配备服务人员,实行入住老人之间的互助服务,年轻的照顾年长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这种模式将在全省推广,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解决好空巢、留守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
(来源:青海新闻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