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级安排,2017年利州区在金洞乡清河村、宝轮镇苟村、赤化镇冯家村和清江村、工农镇小塘村等五村实施福彩公益金爱老助老项目,资助五村基层老年协会加强协会建设,开展省级基层老年协会创建,在老年教育、文化娱乐、为老志愿者服务、乡土文化红色文化抢救性保护、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一、基本情况
利州区是四川省定贫困县(区),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县)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区)。全区幅员面积1539.25平方公里,辖3乡6镇8个街道办事处,150个行政村,7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68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7.632万人。小塘村位于北部高寒山区,清河村位于白龙湖右岸深山之中,苟村位于紫兰湖支流菖溪河中游,清江村位于清江河左岸,冯家村位于赤化镇北部山区,五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产业发展滞后,是边远山区或半山区的贫困村或较困难的非贫困村。
二、五村基层老年协会现状
(一)经费不足,工作无保障。我区于2007年开展首次省级敬老模范区创建时,在我区17个乡镇办老年协会、150个村,71个社区均建立了基层老年协会,并进行了备案制批复,覆盖率达100%。乡镇老年协会、城镇社区和城郊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社区老年协会均正常开展工作。五村由于经济落后,老年协会存在组织不够健全、无固定活动场所、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来源短缺等问题,大多未能正常开展工作。老年协会会长大多由村支两委中年龄较大的委员兼任,上级安排的老龄工作由村委会完成,工作流于形式。
(二)乡土文化边缘化。在边远山区,一方面,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忽视;另一方面,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导致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载体,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延续几千年的乡土文化有逐渐消失的危险。相反,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的趋势。
三、五村老年人生存现状调查
(一)五村老年人生存现状调查
五村老年人生存现状调查表 |
项 目 | 清河村 | 冯家村 | 苟村 | 清江村 | 小塘村 |
幅员面积(平方公里) | 18.97 | 10.3 | 6.3 | 5.7 | 8.8 |
贫困村类别 | 贫困村 | 贫困村 | 贫困村 | 非贫困村 | 非贫困村 |
总人口数(人) | 858 | 831 | 549 | 2346 | 726 |
其中60岁以上人口数(人) | 196 | 115 | 82 | 427 | 184 |
80岁以上人口数(人) | 25 | 10 | 6 | 16 | 8 |
90岁以上人口数(人) | 3 | 1 | 0 | 2 | 0 |
健康情况 | 健康(人) | 46 | 71 | 10 | 414 | 39 |
残疾(人) | 17 | 11 | 5 | 5 | 29 |
慢性病(人) | 133 | 33 | 67 | 8 | 116 |
文化程度 | 不识字(人) | 137 | | 497 | | 12 |
小学(人) | 58 | 93 | 52 | 412 | 146 |
初中(人) | 1 | 19 | 0 | 15 | 26 |
高中及以上(人) | 0 | 3 | 0 | 0 | 0 |
子女情况 | 无子女(人) | 0 | 3 | 15 | 0 | 3 |
1个(人) | 26 | 9 | 66 | 3 | 7 |
2个(人) | 79 | 65 | 1 | 381 | 43 |
3个及以上(人) | 91 | 38 | 482 | 43 | 131 |
子女外出 务工情况 (%) | 区外务工五年以上 | 75 | 72 | 55 | 3 | 65 |
区外务工五年以内 | 25 | 28 | 45 | 97 | 35 |
子女外出 未归情况 (%) | 区外务工一年未回 | 0 | 0 | 2 | 6 | 0 |
区外务工三年未回 | 0 | 0 | 70 | 0 | 0 |
区外务工五年及 以上未回 | 0 | 0 | 7 | 0 | 0 |
主 要 经济来源 (%) | 子女赡养 | 68 | 72 | 67 | 67 | 71 |
种养殖业 | 12 | 14 | 15 | 16 | 13 |
亲友馈赠 | 3 | 4 | 4 | 5 | 5 |
政府救助 | 17 | 10 | 14 | 12 | 11 |
调查显示,一是青壮年外出务工十分普遍。五村到区外外出务工人口均达到50%以上,节假日回乡看望,一家团聚。15%以上村民在区内季节性务工,顺便照料家庭和老人。单纯靠种养殖业为生的家庭十分少见。二是孝文化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尊老爱老风气较浓厚。即使子女长期在外,也非常看重风评,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也大多尽心尽力。子女长期不回家,对老人完全不管不问,绝对意义上的“空巢”老人极少。三是重土难迁的思想依然浓厚,老年人主动的“留守”、“空巢”居多。60、70年代出生的村民把故乡当作根,平时外出打工,节日返乡。哪怕在外地城市买了房,养了娃,生了根,融入了居住地的生活,也往往也不愿外迁户口,一样在乡修房,过节一定返乡。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到了春节,城里冷冷清清,乡里红红火火。少数老年人随儿女进了城,大多数老年人一方面因城市的消费高,不愿意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一方面因老年人觉得城市节奏太快、规矩太多,认为农村平静安逸不吵不闹,空气清新干净,民风淳朴邻里关系融洽,没事可以种菜种花种草,适宜养老。如果在老年人生病时子女负责医疗费用和护理,平时给一部份生活费,节假日回乡看望,年龄不是很大,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留在故乡就可以过得舒舒服服。这是一种主动的“留守”、“空巢”。四是宗族观念和宗族势力有所抬头。由于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一个村多是几大姓共居或互有亲缘关系,建祠堂开清明会举行祭祀的越来越多。一家有子女不孝,往往辈份高、年纪大、有威望的乡贤耆老会主动站出来,通过对子女进行教育、调解,形成舆论导向,一个村的人都会对这些子女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极少。五是老年人大多数都还在参加劳动。一方面是基于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不愿土地荒芜,一方面是都想着为子女减轻负担,只要有劳动能力,老年人都还在一直劳作。在调查中仍参加劳动的老人年龄最大的有80岁。六是邻里自发互助情形相当普遍。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这五村民风淳朴,同组同村乡邻妯娌之间、叔伯之间、子孙之间没有明晰的老人助老人的责任关系,但家庭亲戚伦理道德的关爱关系是十分深厚的,存在着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习俗,因此子女外出务工,一般都将老年人托付给有亲属关系的邻居照管。
(二)经济欠发达,农村空心化影响老年人的生存状况。
不容忽视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事实存在。五村均为贫困村或插花贫困村,自然条件的不足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生产吸引力降低,决定了青壮年外出打工寻求更好生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对农村老人的养老影响深远。
四、五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及需求分析
根据我们调查走访和平时来信来访的情况看,农村老龄化情况的日益严重以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容乐观,但是也没有一些调查文章说的那么悲观。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来源的问题。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孝文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孝道依然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占重要地位。老年人都有着“我养你小,你养我老”的传统思想,生活来源除新农保每人每月75元,部份老人有低保金、重点优抚对象定补抚恤金、遗属补助金、计生奖扶金、残疾人护理补贴、高龄补贴外,大多数靠子女供养。如子女在外打工不顺,无法提供养老所需的经济支持,老年人虽老不能休,还要自耕自种养活自已。
二是就医和日常生活照料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不可避免会患上慢性疾病,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只能陷入“看病无人陪,看病无人管”的境地。假如晚年丧偶,独居生活,就更雪上加霜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人近四成以上患高血压,两成以上患颈椎病、腰椎病。老人们的体检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看病就医的便利性也有所改善。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交纳新农合由政府买单,新农合报销也非常方便,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还可在定点医院享受“一站式”服务二次报销,报销后医疗费用还很大的还可由乡镇社事办向区民政局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尤其是2016年起我区实行建卡贫困户住院自付部份不高于10%这一政策后,大多数困难老人就医不再困难。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和突发情况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和日常照顾已成问题。
三是精神慰藉、情感需求缺乏的问题。对于有着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的老年人来说,人到老年,恋家、爱家,对家人的心理依赖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子孙满堂、老有所养”、“与子女同住”是大多数中国农村老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现实生活中如果子女长期在外打工,情感满足会出现平时太少,春节太多。尤其是在生病的情况下,老人反映寂寞、无人交流的比率更高。老年人长期缺乏关怀,情感上得不到慰藉,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五、以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为抓手,以增强农村老年人幸福感为中心,开展爱老助老活动。
(一)开展创建省级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活动,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
一是健全机制,规范建设。本次爱老助老活动中,我们以基层老年协会建设为核心,对五村创建工作加强指导。开展培训。安排五村协会工作人员到已建成的龙潭乡界牌社区、南河街道石马坝社区、宝轮镇云峰社区等省级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参观学习。按照规定进行了老年协会换届选举,强调老年协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把基层老年协会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谐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照标准,进一步规划、规范基层老年协会建设。
二是建设阵地,拓展服务。为使五村的基层老年协会不成为空架子,切实当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本次活动中,我们指导老年协会对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村民活动中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进行监督管理,积极利用相应的物质设备开展活动,做到了基层老年协会有阵地。如宝轮镇苟村村委会委托老年协会管理文昌宫及幸福院,清江村老年协会管理村农民夜校和老年活动中心,清河村老年协会管理文化站及农民书屋,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多种免费或低收费服务。
(二)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工作。
一是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互助活动,保障高龄、留守、空巢老人紧急救援和精神关怀。五村地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是社会组织服务难以触及的服务死角。我们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引导各村基层老年协会建立志愿者队伍,如党员志愿者为老应急服务队和老人互助组。小塘村地处高寒山区,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空巢留守老人多,交通不便,且居住分散。如遇地质灾害、非法侵害、森林火灾、突发疾病等突发事件很难实现快速紧急避险和及时得到紧急救助。村老年协会依托年轻党员志愿者组成为老应急服务队,一个队员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按居住地理位置把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抱团成块建立互助组,选一位健康的低龄老人为组长,老年协会每月给组长报销一定电话费。组长对本组的老人每天走访,组织互助组内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重点安排邻里之间老人互助,开展助医、助浴、理发、购物、打扫清洁、做农活等活动。村民发生紧急事件由本人或互助组长和应急服务队联系,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对难以救助的困难老人,由村支两委适时调度人员处置险情和突发事件。2017年春节前小塘村三组村民李炳莲在做核桃冬季管护时突发脑溢血,互助助长任中全马上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向村老年协会报告,短时间内组织人员将其送往区第四人民医院,因李炳莲独女已离异且在外地务工,年仅13岁的孙子在工农小学读书,村老年协会垫付治疗费5000余元,每天安排2位老人在医院轮流照顾,为她穿衣、吃药、洗澡、按摩,直到她女儿归来。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悉心的护理,李炳莲老人很快康复。这样全村空巢留守老人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组团相互服务,切实解决了老人们的实际困难。通过这些举措,老年协会工作在群众中得到了高度认可。
二是发动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志愿者,主动作为,参与村居自治,开展综合治理、民间调解等工作,形成有特色的老有所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轻生活的压力,而紧张的人际关系则会加剧病痛和苦难。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对老年人尤其重要。边远农村是完全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主要集中于婆媳等家庭环境和邻里等村落环境,如何帮助老人处理好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对于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减少心理压力,保持老年人的幸福感非常重要。五村在爱老助老活动中均有意识地组织乡贤老人开展民间调解、关心下一代和综合治理,既让有能力有想法的老年人发挥了余热,又减轻了村支两委的负担。如苟村里80多岁的李天吉、王兴兰夫妇,平时由两个儿子赡养,一个儿子养爹,一个儿子养妈,两个儿子条件都不错,都认为自已是孝子。老两口到了晚年成了事实分居,生活上不习惯,精神上得不到慰籍,苦不堪言。在村老年协会调解员杨德成、李先德、李守祥的调解下,两个儿子共同出资,建起三间新平房带厨卫给父母居住,轮流上门照父母,共同承担生活和医疗费用,两位老人笑了。
三是购买必要设施设备,试行城镇社区老年大学与农村老年协会结对,开展老年教育共享,提升边远山村老年人文娱活动和老年教育水平。本次活动中,五村均购置一定文娱、生活设施设备,用于老年协会开展日间生活照料、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如苟村新购健身器材一套,购机麻两台,电视一台,建图书室1个,休息室2个(设有无障碍卫生间以及桌椅,床,沙发等)。开展麻将、扑克、川牌、唱卡拉OK,象棋、跳坝坝舞、学川剧豫剧等文娱活动。清江村还购买了射灯、音响,建篮球场一处。为提高老年教育水平,清江村还与宝轮镇云峰社区开展结对活动,云峰社区老年协会每月派出教师开展一次剪纸、舞蹈、太极剑等教学。村里老人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清江村四组71岁的老人夏秀珍加入老年协会后,现在只要不忙农活,她几乎每天7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村委会前的操场上参加坝坝舞。现在参加坝坝舞的村民已达200多人。村上还准备组成舞蹈队,争取明年能参加市区乡级的比赛。
四是开展乡土文化和红色文化抢救性保护工作。川北地区有着自已独到的乡土文化。尤其是在金洞乡清河村,川北剪纸、川北锣鼓、川北山歌、川北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这里代代相传。“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里唢呐高亢有力,《离娘调》、《接客调》、《万年花》、《观音扫殿》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川北剪纸花样题材广泛,多以山区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山川景色、历史人物、生活场景、吉祥图案为主,明快粗犷,栩栩如生。川北山歌内容丰富,语言浅白、真率、质朴,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我区川北民俗文化园演出的民俗舞剧《红烛映九天》就是由民俗山歌《哭嫁歌》演绎而成。号称“深山百灵鸟”的103岁的老人陈金英为我们唱了一首山歌《月儿落西坡》:“月儿落西坡,我等我哥哥,哥哥不来看我,心里没着落。”清河村组织老教师在辖区走访,记录《十月怀胎》、《相亲歌》、《盘山歌》等山歌500余首,对乡土文化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我区湖区山区流传的刺绣近似附近朝天区的麻柳刺绣。多用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以架花、挑花、扎花、串花、游花等手法,用色大胆,配色鲜明,表现力丰富。川北锣鼓多用于生产生活、红白喜事和节日。近年来,乡村文化精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出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爱老助老项目中,清河村老年协会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购置锣鼓、舞狮、花灯道具一套,组织村中老艺人张国伦、张金全、孟长生等成立锣鼓队、舞狮队、山歌队,在白朝、三堆、沙洲、碧口等地的红白喜事中演出,宣传政策和移风易俗。购置绣线土布,提供教室,组织会刺绣的老人郑先连、祁树珍、袁开银、张光秀等开展免费教学,本村邻村的姑娘小媳妇纷纷前来观摩学习,绣花帽、绣花鞋、鞋垫等手艺有了新传人。
我区是革命老区,辖区内红色文化遗址众多。如清江村曹家祠堂红军医院、苟村李家院子红军指挥部等红色遗址由于年久失修,湮没于山野。清江村、苟村老年协会主动与区老促会联系,由老促会将遗址的情况上报,已纳入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目录,争取项目资金进行修缮,为我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五是老年协会积极参与本村精准扶贫工作。老年协会在精准扶贫贫困对象识别、扶贫规划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参与扶贫工作宣传,强化舆论引导。老年协会对村扶贫工作进展和成效的大力宣传,特别是加强对《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建卡贫困户自强不息、发展产业脱贫典型的宣传为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2)老年协会积极参与建卡贫困户精准识别。老年人对本村家家户户的经济情况清楚,五村在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中,依托老年协会对全村农户进行摸底,然后综合考虑群众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支出、健康状况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比较、统筹分析、综合评定。按照“四步两公开”(即:组内初评、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区上备案)的程序,五村重新识别了贫困户。由于工作扎实,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重新识别后五村人人服气,现无因识别不精准引起的上访现象。(3)老年协会积极参与扶贫规划。老年协会一帮人世居本地,对本地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优缺点、贫困户家庭情况清楚。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人居环境建设与改善、致富能力与劳动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五村老年协会参与规划制定,结合贫困户发展愿望,因地制宜,围绕“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三个方面,科学合理确定了帮扶项目,立足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制定了产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规划。(4)参与贫困户脱贫认定。老年协会积极参与确定脱贫对象,参与核实贫困户产业发展、务工状况、劳务培训和项目扶持收益等综合情况,并进行认真测算,对脱贫人口进行认定。
六、下一步农村基层老年协会充分发挥作用的思考
(一)进一步坚持基层党组织对基层老年协会的领导。农村老年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信息的封闭和传统封建思想的深刻影响,主动学习新文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左右。老年协会的中坚力量乡贤耆老大多也是宗族中年龄大,辈份高,有威望的老人,稍有不慎,就会走入宗族势力主导舆论的误区。必须加强党对基层老年协会的领导,尽可能多的选举党员成为协会领导者,淡化宗族观念和宗族势力对协会的影响。
(二)积极参与村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设基础设施。只有把设施建设好,才可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顺利地将产品销出去。包括通硬化公路,解决安全饮水、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河流沟渠、改造农村电网,开通移动4G网络和宽带网络。这是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桎梏的重要措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和有关政策安排,已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我们走访调查中发现,边远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上规模,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产生大效益,成为真正产业,真正解决农村的空心化,留住青年农民,才能保证村庄的继续存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三是发展乡村旅游业。老年协会要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盘活乡村空置住房、抛荒土地、山林等资产,发展产业。如金洞乡清河村,位居白龙湖景区山中,山川秀美,民风淳朴,乡土文化传承人数多,川北传统民居、民俗保留相对完好。如果作为古村落进行打造,展示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开展民间艺术、祠堂祭祀活动的表演,保持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氛围,把文化项目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使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让城市居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成功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老年协会的运转及作用发挥。现五村老年协会经费除本次爱老助老项目资金外,平时经费来源均来自村委会集体拨款。协会真正发挥作用,要有常态化的工作经费来源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对基层老年协会工作进行常态化资助。二是在有余件的地方帮助农村老年协会实行登记制,以组织健康低龄老人成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以协会的名义,承接社会组织无法完成的边远农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取得收入,获得经费。三是可通过村委会、村民小组划拨少量集体土地、鱼塘、山林等给予老年协会管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自带造血功能,使协会经费得到保障。
(四)进一步开展城镇与边远农村老年协会结对活动,带动农村老年协会活动开展的质量提升。城镇社区老年协会和社区老年大学有着边远农村社区不具备的优势。开展结对活动,可以在农村社区开展更为广泛的活动。对于有一技之长的老科研人员来说,农村有着更为广阔的实验天地。开展结对活动,对城乡老年协会的工作都有促进作用。“互联网+”智慧养老已成为新时期养老趋势,开展对农村老人互联网知识教学,使农村老人熟练使用电子地图、QQ、微信、手机APP等,可开展在线心理抚慰、紧急救助、保健咨询、老年教育、购物等远程服务,可节约人力物力,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会起着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五)积极参与农村幸福大院建设和管理工作。几年的实践显示,农村幸福院的建设对解决居住分散的边远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有着现实的意义。留守老人平时入住幸福大院,和乡邻一起住在的熟悉环境里,费用不高,子女均能够承受;春节、暑假等子女孙子女回乡时可被家人接回家居住享一享天伦之乐。既排解了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又解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老年协会参与幸福院的管理,既为老年人服务,又为老年协会解决了开展文体活动所需场地。
本次爱老助老活动的开展,对我区边远山区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的建设和作用发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带动了项目村附近的村(社区)老年协会的工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是不可替代的。五村老年协会在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经验,我们看到了希望。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我区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边远农村养老问题仍然是个沉重的话题,边远山区老年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