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市中山区创新货币化养老服务模式
作者:   来源: 辽宁民政  2017-09-26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福利工作,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6年10月创建了货币化养老服务新模式,这一养老服务新模式为中山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货币化养老服务工作做法
 
  我们禀承务实、创新的原则,在实施货币化养老工作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了四级服务体系、三大支持系统、三位一体的运作方式,在全区形成了组织体系完善、服务便捷高效、运作方式灵活多样的货币化养老工作格局。
  构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作为第一层级,我们设立了中山区养老福利服务中心,负责宏观统筹全区养老服务资源,包括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及制定货币化养老服务方案、规范货币化养老相关管理制度、流程等;在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系统的第二层级,负责全面统筹、领导街道货币化养老工作,进行相关的资格审定等工作;第三层级即社区货币化养老服务站,负责对社区各货币化养老家庭进行统筹、监督、管理,建立养护员及老人档案等;第四层级就是由养员及养护员组成的、分布于各社区的“幸福老人之家”(货币化养老户)。通过健全养老组织体系,保证了货币化养老服务有效开展。
  健全三大支持系统。为使货币化养老服务工作具有长效的保障机制,我们架构起三大辅助支持系统,即保障支持系统,通过整合区、街道、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机构、中介组织等养老服务的优势资源,为享受货币化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应急救助、机构养老等方面的支持;技术支持系统,通过专业养老机构、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提供养护员培训和特殊护理服务;监管辅助系统,由区、街两级养老福利服务中心,负责对货币化养老资金的使用、养护员护理工作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实行三位一体的运作方式。我们采取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既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能,又满足了多样式养老服务需求。
  首先,对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认定的60岁以上孤寡困难老人,由政府出资,无偿为他们提供养老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自理程度的不同,无偿地向他们每人每月发放80—250元不等的养老服务券。老人持券,可以到社区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自主选择居家养老或到机构养老,养老服务券同样可以抵值使用。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自主选择由社区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菜单式养老服务,他们会按照手上的养护员档案(包括养护员的自然情况、培训情况、专长以及从业经验等内容)和服务项目价格表(读报、聊天等精神慰藉服务均为免费项目),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服务人员、时间和内容等等。所有的养护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持有健康证明,并根据个人专长,被细分化的服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有进机构养老意愿的老人也可以把手中的养老服务券作为进福利机构所需费用的补贴。每月养护员或养老机构持手中的养老服务券和经老年人签字的服务日志,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结算。货币化养老的实施,切实保障了贫困老人的基本生活。
  其次,对于经济收入超过规定的老人,按照其需求及收入的不同水平,可以到社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选择养护员,为他们提供低偿、有偿的养老服务。并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介绍我区货币化养老服务体系中经过严格认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多种档次、多种供给的养老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二、货币化养老服务工作成效
 
  经过货币化养老工作实践,我区逐步建立了以街道货币化养老服务中心为骨干,以社会养老机构、中介组织为补充,社区其他单位、志愿者参与的货币化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建立货币化养老家庭“幸福老人之家”560多户,512位孤寡、贫困、空巢老人享受到政府货币化养老补贴。另有160多名老人接受多种低偿、有偿的养老服务。2006年7月,国家民政部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上,我区“货币化养老”工作的做法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货币化养老”模式也成为大连市“十大养老模式”的亮点之一。
  为延伸货币化养老工作模式内容,增强服务功能,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货币化养老服务,连续5年为全区160名三无、孤寡老人办理每人500元的“爱心医药卡”,缓解了这些老年人有病就挨的生活压力。
  经过几年来工作实践,仅仅单一的货币化养老服务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多数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为更好地迎接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我区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努力建设大连市科学发展首善区,即将出台《中山区推进养老事业发展补贴办法》。补贴办法包括五项养老服务内容,即:养老福利机构新增床位资助、新办托老所资助、提高货币化养老服务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定向机构养老服务补贴,介时会有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为他们带来的多种养老服务内容。
  几年工作实践,货币化养老服务这一新模式,对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促进作用:
  一是保障了“三无”、低保等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未富先老”困难群体的生活难题,让他们与其它社会成员一样平等地享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二是提高了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水平。货币化养老使老人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更大的选择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府工作理念。
  三是拓宽了再就业渠道。通过建立养护员队伍,为4050等大龄失业人员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就业岗位,使这些人员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增加家庭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是提高了为老服务的水平。由于是老人自主选择养护员,并由老人向养护员支付服务券,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卖方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到对养护员的管理过程中,工作勤奋、有专长的、热心为老人服务的养护员被选择的机会多,相应的收入也多,无形中提高了为老服务的水平。
  五是推动了辖区养老机构的大力发展。开展货币化养老工作,使那些有进机构养老意愿但受经济因素制约而无法入住的贫困老人能够实现其愿望,在为养老机构增加了客源的同时,又促进了辖区养老机构,不断改善服务设施和提高服务质量。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