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整体供养水平的有力抓手,是发展机构养老模式和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紧迫任务,对于实现老有所养目标、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洛南县始终把敬老院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巩固与提高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完成投资900余万元,改扩建敬老院6所,新建敬老院3所,新增床位300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34人,集中供养率达33%。广大敬老院院民的生活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农村敬老院成为五保老人共有的“温馨家园”。
一、从实现群众老有所养的高度出发,夯实目标责任,凝聚建设合力
2006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后,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试行)》和《洛南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五年规划》,将敬老院建设摆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全县“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确保了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序实施。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五保供养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全面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每年都将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与其他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并与各乡镇逐一签订农村五保供养暨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目标责任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进行严格考核验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领导亲自抓、民政部门专门抓、乡镇政府重点抓、其它部门协同抓的良好工作机制和强大整体合力,有力推动了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从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出发,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供养条件
一方面,强化经费保障,提高供养标准。县财政对敬老院管理人员工资福利、五保供养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优先予以保障。其中,每年为9所敬老院预算管理人员工资40余万元,安排县级财政配套供养经费70余万元。全县分散五保供养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1856元,其中现金1656元,实物20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供养标准3600元。对全县五保户参加新农合的入门费和住院费、门诊费新农合报销后剩余部分由县民政局统一支付。
另一方面,狠抓硬件建设,完善供养设施。坚持按照“整合资源、区域建设、因地制宜、统筹运作”的总体思路,将全县原有10个乡镇敬老院整合为9个敬老院进行改造建设。在建设规划上,坚持“三个标准”、“一个目标”,即在建设档次上达到全市一级敬老院标准;在建设规模上达到可集中供养本乡镇50%以上五保对象标准;在功能配套上达到多功能、综合型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标准,确保实现敬老院建设水平10年不落后的目标。在资金来源上,主要采取上级争取一点、县级配套一点、乡镇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最大限度筹集建设资金。在实施步骤上,分两步走进行:第一步,用2年时间对原基础设施较好的敬老院实施改扩建工程。2006年至2007年两年,先后投资180余万元,对三要、灵口、景村等敬老院进行了改建和扩建,翻新了房屋,硬化了院落,增添了配套设施,满足了院民的入住和生活需求。第二步,利用2至3年时间,对部分敬老院实施新建工程。2007年至2009年,先后投资546万元新建了石门、永丰、古城敬老院。2010年,又投资800万元,启动实施了“阳光庭园”中心敬老院项目。改扩建和新建的敬老院,设计超前,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美观实用,为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从温馨家园的功能定位出发,强化规范管理,推进优质服务
坚持着眼服务抓管理、强化管理促服务,把握关键环节,落实有效措施,着力推进敬老院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力求在硬件精的基础上确保软件优,实现养老服务的优质化,不断提升院民满意度。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坚持选优配强的原则,为全县9所敬老院配齐了院长、炊事员,并于2009年将敬老院院长工资由每月500元提高至700元,炊事员工资由每月420元提高至600元,2010年又着眼于满足残疾老人的特殊需求,为每个敬老院配备两名护理人员,对其工资按每人每月800元标准由县财政全额预算,充分调动了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坚持每年对敬老院工作人员集中培训一次,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实现敬老院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着眼于用制度管人、管事,先后制定印发了《洛南县农村敬老院管理细则》和《洛南县农村敬老院管理人员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并指导各敬老院参照县上制定的《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财务、安全、卫生、伙食、实物等管理制度和《敬老院院长职责》、《敬老院炊事员职责》、《敬老院院民守则》等工作规范,确保了敬老院工作人员和院民行为有规可依,全面提高了敬老院各方面、各环节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推进优质服务。坚持以全方位、零距离、人性化、亲情式为总要求,从细节入手,努力提高供养服务质量和水平。在饮食方面,坚持每日荤素搭配,每周不用重复菜谱,确保营养足、口味好,让老人吃得满意。在文化娱乐方面,根据老人的不同爱好和需求,配备了彩电、卡拉ok等设备,购买了麻将机、扑克牌,组建了自乐班,并经常组织院民现场观看县上举行的各类大型文体娱乐活动。在生活照料方面,为院民统一制作了院服,定期为院民更换床单、被罩、枕巾,拆洗被褥,对牙刷、牙膏、香皂等日用品逐月发放到人。在医疗保健方面,凡老年人有头疼脑热,由院内卫生员及时予以诊治。同时在县级医院和地段医院开设了五保供养医疗专户,对患大病的院民,及时将其送到医院住院治疗,并安排专人24小时陪护。在精神抚慰方面,坚持节假日组织领导和干部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每年重阳节为老年人祝寿,过集体生日。通过全面优化服务,真正将敬老院建设成为了广大院民安享晚年、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
四、从示范带动的工作机制出发,立足重点突破,实施整体推进
坚持抓点示范、统筹推进,以科学的工作模式提高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的效能和水平。在敬老院硬件建设上,我们把石门、永丰、古城三所敬老院建设工程作为样板工程来抓,对每个工程都分别确定了一名乡镇政府和民政部门副职领导具体负责,以合同制管理为核心,着力强化环境保障,严格质量监管,加快工程进度,适时组织各乡镇、敬老院巡回观摩,有力推动敬老院建设均衡发展。在敬老院规范化管理上,我们把巡检敬老院作为示范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安排县民政局一名领导和社救股全程包抓指导,使其率先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及时组织各乡镇、敬老院召开现场会参观学习,有效增强了各乡镇、敬老院人员对规范化管理的感性认识和内生动力。特别是坚持在抓点示范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人才兴院战略,通过选好用好敬老院院长,带动敬老院规范化建设上水平、树标杆。其间,针对地处偏远山区的巡检敬老院仅有十几间土木结构平房,基础设施简陋、管理服务落后的状况,我们择优选聘热爱敬老事业的农村女能人王惠芹担任院长,她以院为家,以儿女情怀关爱老人,在精心照顾院民之余,积极发展养猪、酿醋、药材种植等院办经济,每年为敬老创收3万余元,结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大力改善院内硬件设施,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使敬老院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县一流的规范化、标准化敬老院,对全县敬老院规范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示范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