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虚、疾病、跌倒、走失、猝死:独居老人更须细致照顾
作者:   来源: 新民晚报  2017-11-23

  上海独居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上海已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老年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大都市;另外家庭小型化,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也发展迅速。
  人们总是认为独居老人大多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有着较为健全的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对这一特殊群体往往容易忽略和照顾不到。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独居老人会因为丧偶和孤独等容易出现自杀倾向,而老人们又喜欢住在已经住惯的地方不愿离开。心理学专家说:丧偶的老人有18个月的心理危机期,不少丧偶独居老人总是说,我死还是不死啊?其实这是老人在向外界发出求救的信号;还有不少独居老人,沉默寡言没人讲话,守着电视坐上一天,有些人就此患上了抑郁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此发病率在5%到10%之间,其中独居老人患病后郁郁寡欢“孤独死”,所占的比例不低;很多非法理财公司和不良保健品公司,看透了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他们用温情脉脉的面纱包裹着不可见人的目的,在贴心服务的攻势下,诱使老人购买他们的理财产品和不良保健品,结果辛苦积攒的养老储蓄打了水漂;也有的遭受电信诈骗,或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受到监护人和第三方侵害,由此导致轻生的也是屡见不鲜。
  独居老人行为能力的欠缺也不是一下子显现出来的,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正从“生活自理型”逐步向“需要协助型”转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周围的人还没觉察出来,甚至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今年夏天一位75岁的独居老人,因为错将空调开出热风,中暑而死;无独有偶,也是一位76岁的独居老人,为了节俭执意不开空调,停止了呼吸。
  为了应对独居老人不断拉响的生存警报,我们尤须对他们给予细致入微的照顾,包括心理干预和生活照顾,预防和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对于近期丧偶的情绪不稳定的老人,应该安排有心理学专业特长的人或心理援助志愿者等,经常上门或电话联络谈心拉家常,有子女的更应该和父母多交流,以帮助其从丧偶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对于那些整天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孤独老人,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心理慰藉和贴心生活服务。
  人是社会性的角色,需要有朋友和圈子,应该积极引导他们融入社区参加各类社区活动。还有许多街镇成立了晚晴关爱志愿者队伍,让年轻的老人和年轻人与独居老人结对交朋友。全市有老年大学等各类老年学校约250家。此外还有远程老年大学集中收视点5000多个,选修的课程丰富多彩,应该鼓励有基础的独居老人进校学习。独居老人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应该创造条件并鼓励他们,仍然可以享受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人生阶段。还要对信息闭塞、警惕性低的独居老人加强防范电信诈骗和不良保健品推销能力的教育。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独居老人获得愉悦心情、能力开发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支持。
  应对独居老人疾病、跌倒、走失等突发事件,虹口区试点街道为独居老人引入智能定位手环等远程照护系统,川沙镇15个小区的防盗门进行了升级,老人们手腕上的手环不仅能使大门应声打开,重要的是后台有记录,如果独居老人近日没有记录,居委干部就会上门了解;如果老人走失,路人可以拨打老人手环上的电话号码。有的街镇还为独居老人制定了白天拉开窗帘报平安,合上窗帘有情况的“暗号”。
  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国人大通过的民法总则中,对于老年人的监护服务内容有了与时俱进的扩大,面对独居老人对于亲情、友情和生活照顾的渴望格外沉重的状况,可以考虑进一步创新和拓展独居老人养老监护服务的意识和渠道,加大各级政府监护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加购买服务范围,积极鼓励、探索独居老人这一不断扩大的特殊群体的公共监护服务稳健发展的路径。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