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社会和谐
作者:   来源: 陕西民政  2017-11-27

  1.0 和谐的要义 
 
  1.1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均称,强调多样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承认多样、对立、分歧、杂多,但更注重统一。统一不是同一,不是求同,是求和。和,是一种平衡、中和、兼顾、融合,是一种节制、妥协与适度的智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有机的统一,辩证的统一。和谐“对我们自身而言,表现为一种明智的清醒与从容;一种有明确价值观的自信;一种充满善意的关爱与奉献的意识;一种无私无畏的洒脱与逍遥……。” 
  1.2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配合得默契、适当和均称,是人类向往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情感与境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把和谐社会定义为:政通人和,充满活力,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说到底,和谐社会是兼顾各种利益的平衡、融合的社会。 
  1.3 人是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心、和谐的人、合理的规则、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其中人是源头,心是源泉,规则和社会环境是相应的外化形态。自己能够和谐,同时又能把和谐带给他人的人,就是创造和谐的活性基因,是成就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谐问题说到底首先是解决人的和谐问题。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标,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还要关注不同阶层的利益平衡,尤其要关注老年群体的利益。只有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2.0 老龄人口与社会和谐 
 
  2.1 老龄人口增长态势带来的社会问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通常讲,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了8.87%,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10年代,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进入老龄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出生人口高峰期,其规模远大于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 中国的老龄化伴随着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特点。随着这部分人群迈入60岁门槛,未来20年中国将迎来加速老龄化的高峰期。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我省和全国一样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使社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速放缓,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国民赡养老人的支出加大,尤其是“四、二、一”家庭、单亲家庭、独居老人家庭难以承受。老年群体的和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2老年人口的心态变化可能成为社会和谐的障碍。按照现行规定,男到60,女到55岁就要告别涌动的社会潮流,解职还家,从劳动者走向赡养者。昔日走红沙场,呼来唤去,如今老态龙钟,收入减少,威严尽失。一位退休官员感叹道:“起床没人喊了,吃饭没人管了,打牌没有款了,睡觉伸不展了,对着镜子一看、变成窄板了”,倒出了退休老年人的失落心态。由于告老退休,社会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失落、孤独、看不惯等心理因素增加,成为不和谐的潜在心源。 
  2.3 老龄人口的特点和体能障碍与家庭成员的不和谐。老年人的特点是生理功能退化,疾病谱改变,多种退化性疾病于一身,反映迟钝,体力不支,今天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躺下睡不着,坐下就打盹,你要看电视,他要睡觉;你要睡觉,他要你陪他聊天。恐惧、疑虑心理增加,孤独、怪癖,抑郁、失忆,严重者肢体、吞咽功能丧失,成为植物人。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是衰老和生理退化以及疾病所致的结果。退化与功能障碍的困扰使老年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家庭成员的照护苛求、捉弄。俗话讲,久病床前无孝子。老人的老态与子女承受能力的碰撞形成了家庭不和谐的因素。 
  2.4 子女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难以满足老人的渴望,成为难尽孝道的诅咒,影响家庭的和谐。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过去的一日千里是天方夜谭,如今却是现实。现在的80、90一代追求时尚、潇洒、自由,养成相对自私的习性,缺乏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然而,社会生活是残酷的,他们背负着求职难、稳定工作更难,寻觅高薪职位难上加难。职场的残酷性不允许他们有半点懈怠。生活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诸如买房、买车、娶妻生子,需要高额货币支出,他们莫不把自己所有精力全都集中在理想的奋斗上,哪有时间和精力为父辈们锤背捏腰。与此之下老人的渴望却不一样,一位老人这样写到:“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我陪着你一步一步地走。”两代人的希望不一样,不能两全。子女与老人的希望两极驰流,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感情逐渐淡化,两代人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虐待、遗弃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成为亲情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2.5 孤独难耐,寻偶怕又添事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看起来很浪漫,却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扰。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老年人孤独尤其是遗孀,他们更是孤独难耐。据浙江日报报道,有位董姓的老人,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到外地打工,老伴在一年前去世了,家里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大黄狗。老人的情感生活其实很简单,他们希望身边有个伴,相互照顾,拉拉手,相互依偎。按照现行的《婚姻法》规定,合法夫妻具有财产继承权,孤独老人想找个伴,子女怕后来的继父母要分割财产,便是百搬阻扰,有的老人因找伴不能如愿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3.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要和谐、家庭要和谐,各种利益要均衡,万物要融合。 
 
  3.1 生命和谐,要从内心做起。在佛学里,解脱意味着由洞悉因果而产生的对烦恼痛苦的心理超越,是一种由智慧和觉悟所外化出的和谐与洒脱。解脱不是永久的睡去,而是从噩梦中醒来。得解脱的人就是能以利他精神为基础,源源不断地创造和谐氛围的人。没有内心的解脱,就不可能有外在的和谐。生命和谐表现为身心的和谐,主要处理好四件事,即:想什么,说什么,吃什么,做什么。只有圆满地处理好以上四件事,才有望成就真正的和谐。一个可能实现和谐的人,就得最大限度地铲除那些不和谐的思想与行为。真正的生命和谐,就一定要按照因果的自然法则播种和谐之因。对此,我们提出:吃绿色健康食品,想清净利他之事,说诚敬和合之语,做利国利民之举,调服自心,使之和谐。 
  3.2 人之和谐从我做起。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修德行善,远离恶习。当你追求长寿时,不要用使其他生灵短命的方式进行,那样会适得其反;如果你希望富有,请不要用抢劫、贪污、受贿、偷盗的方式进行,那样会使你更穷;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贞洁,请不要用与其他女人偷情的方式进行,那样会使你更加无地自容……。未来的和谐之路在召唤着每一个人,只要能自悟其道,自净其身就有望摆脱烦恼,走向和谐。 
  3.2.1 放弃执着,追求自然。“执着”意味着由心理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所导致的非理性状态,它是产生一切烦恼和不和谐因素的根源。然而,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执着”这一观念往往是被当作褒义词而大加赞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为“颠倒”的状态。执着的球迷,他们不惜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要随自己喜欢的球队飘扬过海,执着地为其呐喊助威。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后,他们痛不欲生,甚至做出了严重的暴力或自残行为。执着的恋人,他(她)们被情感折磨得死去活来,最终徇情而去。各式各样的追星族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人们以追求感观刺激为幸福,唯恐自己不够执着,难以成为某个领域中的“迷者”。各种游戏的策划者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努力地研发令人执着上瘾的游戏,以期俘虏更多的“迷者”,执着的心理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疯狂的程度也在逐步升温,这是颇为令人忧虑的现实。要通过各种契理、契机的方式方法,帮助人们远离颠倒妄想和各式各样的非理性的执着心理,使其感悟真理,明晓因果,最终达到彻底的解脱。刻实而论,有执着便没有真正的和谐。 
  3.2.2 明理因果,遵循规律。一提起“因果”二字,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迷信”,这是多年的舆论误导所致。其实,因果观,它强调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信它是如此,不信亦是如此。“如是因,得如是果”。不懂得因果规律的人往往正是制造不和谐因素的人,明智的人才会外化出和谐的行为,而明智的标准正是看其是否能在更深、更广的范围看清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理性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曾几何时,人们在“战天斗地”“人多力量大”的口号激励下,填海造田,砍伐森林,鼓励生育……事隔几十年后,人们才痛心地认识到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及可怕的后果。因果并不遥远,并不神秘,它就是实实在在地作用着我们每一个人。各个领域中不安分者,怀揣各式各样的奢望和侥幸心理在与因果规律搏斗,其结果大多以所谓“没想到”的悲惨结局而收场。简言之,不明因果,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不会有和谐。 
  3.2.3 学会“解脱”,放弃烦恼。有些心灵空虚找不到生活目标的人,基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观念,把“黄、赌、毒”视为解脱痛苦与烦恼的良药,基于“人死如灯灭”的观念,把解脱与死亡相关联,这两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导致了极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前者不顾后果,只注重眼前的感官享受,认为借助一种外在的强刺激取代眼前的痛苦就是一种解脱,因而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纵欲的怪圈。后者则认为只有死亡才是最终解决一切烦恼与痛苦的必由之路,不管欠了什么样的债,都可以一了百了。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更多的人因无法承受暂时的困境而选择了自认为是解脱的轻生道路。其实,真正的解脱意味着由洞悉因果而产生的对烦恼痛苦的心理超越,是一种由智慧和觉悟所外化出的和谐与洒脱境界。得解脱的人就是能以利他精神为基础,源源不断地创造和谐氛围的人。没有内心的解脱,就不可能有外在的和谐。 
  3.3 在老龄化背景下创建和谐社会,老龄人口的和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国从2005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且有上升趋势。老龄人口的和谐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3.1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物化老龄人口的感受。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及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长期以来等量劳动没有得到等量报酬,在强劳动低收入,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体力过度透支。退休后收入减少,生活开支加大。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关注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让他们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使他们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3.3.3 老有所医,解除痛楚,拯救生理体能的和谐。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做好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是改善他们生存条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要改善医疗条件,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从目前占GDP的0.5%提高到1%以上,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扩大医疗覆盖面,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城镇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农村建立由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消除因疾病痛苦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走向生命的和谐。 
  3.3.4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创造老人的生活和谐。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贴近老年人生活需求,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等,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日常看护服务。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在农村,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年轻人孝敬老人。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五保”,给予贫困老人以最低的生活保障救助。 
  3.3.5 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人物质文化需求的和谐。目前全国有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但长期以来,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据调查,有90%左右的老人对现在的老年消费品不满意,老年人的消费额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潜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估算,城市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约为6000多元,消费总额就有2700亿元,占城市消费额10%左右。这是低估的不全面数字,如按城镇离退休人员一年的离退休金就达3440亿元,按80%消费就是2750亿元,社会上还有不拿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约有6200多万人,按居民最低消费额2000元计算,就有1240亿元,城乡共计约400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额只有8.2%,这还是低水平的消费,亟待进一步开发。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地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三倍,己成为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相比而言,我国尚处于创建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预测在十年之后,现在五十多岁的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3.3.6 充分利用老年人才,释放老人才能,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据调查,我国现有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600多万人,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有200多万人,随着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才的队伍将不断扩大,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有几十年的知识积累,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中高级人才缺口较大,有关专家预测,到2012年,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达到一亿人。在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合理利用老年人才,不仅可以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也可以为老年人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对老年人才采用老年人才推荐站、招聘会的办法,推动老年人才再上岗。还应根据行业特点,适当在某些行业延长退休年龄或进行返聘等多种办法吸纳老年专业人才。目前国家老龄办己组织东部地区的老年人才援助西部大开发的“银龄行动”,这对西部开发和发挥老年人才资源都具有积极意义。 
  和谐是一个永衡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人是家庭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家庭和谐首先要把老人的和谐问题解决好。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