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北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现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就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程亟待完善与提高这一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70%左右的老年人口在农村,我们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的过程中,针对农村老年人主要是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最近我们就北辰区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调查,同时提出了一些见解。
2001年2月21日,天津市区县民政局长会议上提出:“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之后,北辰区各级领导用全新的目光审视老龄工作,以实现“六个老有”为目标,结合实际,选准切入点,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区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现状
2002年2月北辰区人民政府以津辰政发8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求:“有退休金的村要根据当地经济增长情况合理地增加退休金”;“要把那些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及时申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根据这一文件精神,我们着力加大了推动力度,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撰写了调研文章,加大了宣传舆论活动,为此,近两年来,我区推行的农民退休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据调查,目前,全区126个自然村中已有80个村实行了老年农民退休制,占全区农村总数的63.5%。去年,有约16000名老年农民享受到了退休金,全区年支出额达1800万元,平均每人每年1124元,每月94元。
另据调查,宜兴埠镇下设10个街和1个街道办事处,有60岁以上老年人3400人,2003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3.36亿元,人均纯收入8660元,全镇10个街根据各自财力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退休金发放制度,老年农民每月可享受80—200元不等的退休金,全镇每年发放退休金额达250万元。
从退休金发放的标准看,全区退休金最高标准如天穆镇霍咀村每人每月360元,天穆镇勤俭村每人每月355元,双街镇双街村每人每月260元,宜兴埠镇一街、五街每人每月200元,偏低的如宜兴埠镇三街、四街每人每月80元,双街镇柴楼村每人每月86元,沙庄子村每人每月仅50元不等;还有占36.5%的46个村,如大张庄镇的大吕庄、喜丰台、刘招庄,小淀镇的小贺庄等每年只发给近百元的生活补助,根本叫不上退休金。
据了解,退休资金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从企业上缴利润、承包费、租赁费中按比例计提。提取比例最高的天穆镇、宜兴埠镇、北仓镇,平均为百分之十五,青光、双街等镇为百分之八。二是接收镇村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的捐赠。三是政府各部门的补贴。基金的使用除发放农民退休金外,还作为老年人防病治病补贴,用于老年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参观以及为“三无”老人解决烧煤、吃粮、购买节日慰问品等。
2、大力兴办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多年来,北辰区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对“三无”老人实行了集中供养方式。区财政投资1000万元,建成占地5.5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的区级养老中心——区光荣院。院内建有两栋仿古式老人修养楼,设有健身房、阳光浴室、娱乐室,室外有凉亭,还铺设了草坪,栽种了月季、四季青等花草树木,共有床位174张,入住率达到96%。由于环境优美、服务优质,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光荣院和市区级文明单位。此外,全区还建有镇村级敬老院11所。如宜兴埠镇办敬老院,占地1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几年来累计收养300余位老人,达到了设施家居化、环境园林化、管理制度化、服务规范化的标准,在全市敬老院联查中名列第一,并获得全国敬老院标兵称号。天穆镇王庄村投资200余万元,对原小学校进行了改造, 目前已收养农村老人50余人。目前,全区五保老人124名已有81名入住敬老院,占五保老人总数的65%。
3、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老有所医。近年来,北辰区坚持自愿、受益适度的原则,在全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合作医疗制度,并初步形成了福利型、保险型、大病补助型的合作医疗模式。区政府每年投资100多万元,合计每位农民人均5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现在,全区9个镇有119个村实行了镇办、镇管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达175528人, 占农业人口总数的94.4%。去年共有2412位老年人受益。老年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有效避免了老年人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双街镇双街村人均年收入5900元,全村1782口人每人每年交30元合作医疗费即可享受合作医疗待遇。该村马子桥老人因患胸腔炎等多种疾病,经过手术治疗,花了近30000元的医药费,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得知后,为他按50%进行了补助。老人逢人便说:“没有党和政府,没有领导和群众的帮助,我这条老命早就交代了”。去年全村有165位老人因此而受益,实现了老有所医的目标。2002年4月4日《天津日报》以“德政工程暖人心”为题对北辰区推行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进行了报道。在此基础上,全区还建立了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加强了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那些患大病重病的老人开设了家庭病床,开展巡回医疗,为老年人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系列化服务。 二、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程亟待完善与提高
在实施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工程过程中,尤其关注的是,必须重视和解决好贫困老年人问题。老年贫困人群是整个贫困人口中最困难的群体。在我国进入新世纪,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式下,贫困老年人问题就愈加凸现出来。
从北辰区情况来看,各镇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老年人社会保障需求仍有差异,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大体可划分为三种状态:贫困状态、温饱状态、康乐状态。处于贫困状态的老年人基本生活没有保障艰难度日。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有:重病、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等,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所在的经济组织无集体积累,处于经济空壳状态。处在贫困状态的老年人当务之急是解决生计问题,解决吃饱、穿暖、治病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解决好贫困老年人问题,首先是各级领导的认识问题,忽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势必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回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充分正视和重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创新精神,逐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明确如下三个原则:首先国家应对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问题担起责任。农民对于经济建设有巨大贡献,并承受某些利益上的牺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有能力逐步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国家要制定规划和战略, 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加大财力投入。其次,国家应提倡和推进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采取区域性政策措施。第三,解决贫困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应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指导思想和宏观政策上,要采取既强调家庭责任,强调家庭养老功能,同时又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两方面并重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几点建议:
1、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老年人问题。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在规划和政策措施上要注意安排高就业和千家万户能够增加收入的项目。要大力扶持乡、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为他们积极提供信息、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经济发展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包括贫困老年人在内的贫困人口就会大大减少。
2、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家庭的养老作用。一是进行广泛、深入、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严厉打击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丑恶行为,对有违法行为的要绳之以法,发挥好法律的震慑作用和典型案例的教育作用;三是提倡和推广签定“家庭赡养协议书”,用道德规范和社会力量,协调代际关系,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3、建立和完善救助贫困老年人的机制。必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年人救助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处在温饱边缘的部分农村老年人进入国家建立的安全网,得到国家的帮助和照顾。二是政府对农村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老年人进行必要的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三是大力提倡社会互助,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设立贫困老年人救助基金、减免医疗费、村集体建立养老基地、组织村民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老年人。
4、继续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阶段应以家庭保障为主,但从长远看,必须走社会保障的道路。从现在开始,就应着手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办法,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