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两个养老服务中心的成败引出的思考
作者:   来源: 陕西民政  2017-12-06

  据统计,安康市总人口300万,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38.5万人,汉滨区60周岁以上老人已超过13万,占全市老年人口33%。而汉滨城区常住和流动人口约32万人以上,60岁以上老人约4.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未富先老压力较大。 
  目前,安康城区养老的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子女、后代居家赡养老人;二是到养老机构的自费代养;三是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很少,老年人倾向居家养老。 
  调查中发现,许多家庭人口减少,而家庭人口中老年人口却在增加,一对夫妻抚养一个小孩、赡养四位老人的家庭在城区将较为普遍,有的甚至要抚养6个或8个老人,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的“4-2-1”家庭格局突现。“421”家庭格局来临,传统家庭养老受到挑战。 
  面对疾步而来的老龄化和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汉滨区政府高度重视、谋划应对,职能部门制定方案、部署试点,2010年以来更重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的推行。在政府的推动下,汉滨区城区在2010年诞生了两个养老服务中心:印染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果园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时隔两年多,一个继续在探索中维持运转,一个实际上停止运行。成败两由之 ,研究得失缘由,给人许多启示。 
 
  一、印染厂社区服务中心面向需求,重视主体建设 
 
  印染厂服务中心,租用社区房屋,经营面积680平方米,年租金5万元,设床位32张,曾入住达20人,现入住16人,中心以“替党和国家分忧,替天下儿女尽孝”为经营理念,私立公补,自主经营。主要为印染厂社区及周边社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日常托管、生活照料、法律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2012年市、区民政局补助20多万元,其余靠服务收入维系。 
  印染厂服务中心因为立意自主经营,一开始就重视需求调查,开展了老年人状况和需求的摸底调查,从收入状况、现居住状况、养老意愿等方面弄清基本情况,建立了老年人基本信息台帐,按照年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三个类别建立了子信息库,为服务网络的构建、服务需要的分类、制定收费的标准寻找依据。这次调查,使他们明确了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空巢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需求最为迫切,“托管到中心”或“居家享服务”成为许多老人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则各不相同,他们根据具有现实性需求者的数量,搭建起了提供日常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服务,开展“暖巢”行动的平台;同时,他们在调查中更感悟到扩大居民小区的休闲、健身文体活动空间,是小区住户、特别是老人的强烈诉求。 
  需求决定服务项目、服务网络的设立、服务主体的构建。因此,印染厂服务中心作了三件事情:(1)开展“托管到中心”的日常照料服务。他们租用社区房屋,设立了32张床位,入住最高达到20人。服务中心根据入住20人、现在的收费标准做过测算,依据主要由房租、人员工资、水电费构成的成本,使用9个服务人员可以实现经营收支持平。进一步的发展意味着扩大用房、增加设施、增加人员,目前最大的限制是用房不足,缺乏达到最佳规模效应的基础条件,只能“小打小闹”;同时受到服务对象承担能力的限制,提高服务价格缺少空间,只能“勉力而为”;若没有民政部门的资助,服务中心的运行则“困难重重”。(2)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设置了娱乐休闲、图书阅览、送餐服务、复康理疗等,并与辖区卫生室、理发室、煤气店、家电维修点、粮油店、超市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就近原则构建起为老服务网络。细化并公开了生活照料类、医疗康复类、家政服务类、文化娱乐类、精神慰藉类、司法服务类、人文关怀类、托管类的各种收费标准。这样,通过“服务中心”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形成了服务的市场机制,具有长效意义。(3)推进服务主体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的老人,中心制定并完善了主任、护理员、炊事员、会计等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了服务网点跟踪监督办法及考核办法;制定了入托老人协议及入户调查的办法,规范了服务主体的行为。同时,建立了志愿者信息台帐,包含党员、大学生、医疗、法律、文体五大类志愿者信息库;建立了助老机构信息台帐,包括助老人员信息、服务单位信息;建立了邻里互助信息台帐,包括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两大类;还建立了爱心贴台帐。这些努力,有力地提升了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但服务能力有限。现实的运行情况表明,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各种服务似应形成层次结构。社区范围大,建成“托管中心”和“居家享服务中心”比较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和专业化的服务,而发挥牵线搭桥的中介作用的主体应放在 “住宅小区”,成为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功能的一部分,可能是应当引导、推动的发展方向。社会商服业分布已经遍及街道、住宅小区,更多家庭、更多老人选择到店直接购物或接受服务,真正需要“中介”服务的是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而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中介服务被许多人视为“义务”,有偿服务开展起来比较困难,能够实现的有效需求不足。 
  归结起来,印染厂养老服务中心推进主体构建、推进供求对接的网络建设,推进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表现出了很高的发展意愿,很强的自组织力,而且也是目前汉滨区经营比较好的服务中心,但其前面的路程依然艰难。 
 
  二、果园服务中心背靠政府,不能自立,难以持续 
 
  果园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依据于“汉滨区新城办、果园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合同”约定:服务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社区福利机构”,民政注入扶持资金35万元,租房起步运营;服务中心章程规定:理事会是中心的决策机构,由五人组成,理事由举办者(包括出资人)和新城办事处、果园社区和区民政局推举产生,试图实现合力共建,但政府和社区成员为多。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饮食服务、日间托管和家居护理、健康理疗和休闲活动等服务。2010年10月15日开业至2012年7月,中心先后办理《老年服务卡》四百余张;义务协助办理《陕西省老年人优待证》百余张,其中有20余张由工作人员亲自送证上门;做健康咨询和理疗3400余人次;日间托管20余人;接收托住养老3人;休闲娱乐活动15000多人次;免费送餐近百人;调解纠纷二十余件;晴天坚持每天30多人的韵律健身操晨练;老年文艺演出团节目在2011年元宵节汇演中获三等奖表彰,2012年的春节文艺活动也有出彩的表现,但这不能挽救每况愈下的经营状况,至2012年4月亏损32万元,支出的最大项目是房租,共27万元。 
  归结起来,果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无论基本理念、性质定位、决策机制、实际运行基本上排除了市场的作用,难以形成具有组织力的服务主体。 
  印染厂社区和果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运行中出现差异,异中有同,向我们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老龄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厘清。老龄服务和养老、医疗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三大基本需求,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是解决老年人的吃饭和看病问题,而服务主要是老年发生半失能或失能以后,以及空巢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关键正是关注老年人出现半失能或失能以后要有人照料。“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亦应把“长期照料”作为重中之重。印染厂社区服务中心尽管托管照料人数没有达到规模效益,但尚能维持,正在于他们感悟到这是当前老年服务最迫切的需求,将其摆在了服务的首位。而果园社区服务中心最高入住仅3人,与他们把握老龄服务理念的核心不准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却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有消费愿意和消费能力、能够实现的消费的需求,而现实的情况是:在服务中心托老或入户为居家者服务,许多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购买力。现代经济是需求经济,有效需求充分,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认真思考稳定的服务费用来源和保障服务费用的制度安排。印染厂社区服务中心和果园社区服务中心都表明,制约和影响服务费用收支均衡的最大问题是房租支出。对于房产,看来政府财政逐年长期补贴,不如养老服务用房公建民用更为有效,还可以在土地出让环节中设置条款,由开发商等社会力量建房,实行社区所有老龄服务中心使用。大力推进城镇化为我们提供着非常难得的时间节点。这样,一次建房,长期使用,有利于减轻长远的财政补贴负担。 
  (三)老龄服务供给要重视发挥市场的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老龄服务涉及服务费用、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等,需要依靠政府、市场、社会三股力量,依靠个人、家庭、社会、政府、市场形成合力。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形成合力?看来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果园社区服务中心的实践表明,要破除传统公办“敬老院”思维和运营模式的影响,在老龄服务问题上需要实现通过构建供求关系形成市场机制。而印染厂和果园社区两个服务中心又都表明,老龄服务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服务费用供给和服务供给的基本均衡。“老龄服务费用供给”更多地要通过有效的服务经营获得,“服务供给”的主体形成仅靠市场机制还不能自立,社会福利事业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没有政府的主导,市场难以自动提供服务供给,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主体。 
  (四)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属于老年群体社区管理和老年群体自治的范畴,应当为推进积极健康老化战略方针所关注,当前应当着力推进宜居环境建设,推进在住宅小区扩大公共活动场所,形成有利于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