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风口: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超10万亿
作者:   来源: 新三板在线  2017-12-21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而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所以无论是从商机角度还是老年人的需求,养老都已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风口”。
  1、老龄化来势汹汹 我们准备好了吗?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从人口结构角度看,我国已经面临与发达国家同样的老龄化问题,而且还多一个“未富先老”的突出矛盾。
  2、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公立养老机构已经“一床难求”。实践证明,居家养老已成为符合国情的首选养老模式之一,同时居家养老还能带动上千万个工作岗位。
  3、根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而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所以无论是从商机角度还是老年人的需求,养老都已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风口”。
 
  一、引言
 
  12月4日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计委发布通知称,为贯彻落实《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促进优秀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将组织申报《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同日,阿里AIlabs负责人透露,正在北京试点“智联网养老”,希望以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老人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
  无独有偶,日前中国民生投资集团在上海宣布成立“中民养老慈善基金”,用以支持中国养老事业发展。基金成立后,将帮助社区内需要关怀的老年群体,因地制宜建设“社区便民服务点”,组织“社区养老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上门慰问,开展健康检查、社区助老、社区老年优待日等公益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中民投居家养老布局平台运营方、中民未来董事长王晖表示,中民投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内容除了上门护理、餐饮等基本服务,还有专业护理师、护士等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短居照护、娱乐、康复锻炼指导等覆盖几个社区的“托老所”功能。
  从各路资本积极布局养老产业,不难看出,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迈入老龄化,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避不开的话题,此外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养老商机约为4万亿元的规模,而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所以无论是从商机角度还是老年人的需求,养老都已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风口”。
 
  二、老龄化来势汹汹 我们准备好了吗
 
  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图呈现出的形状特征,我们可以将世界各国的人口结构图的形状主要归纳为三类,分别是“金字塔”、“橄榄形”和“圆柱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方的这组人口结构图。我们在分析前,先将挑选出的主要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类。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图包括了美国、日本、德国及韩国。从人口结构图呈现出的特征来看,除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保持相当的活力(呈圆柱形分布)以外,另外三个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图均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这也意味着劳动力的新生速度比不过老龄化的速度,从而引发“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也正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而在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国家如印度、印尼、巴西等国的人口结构均是金字塔型分布,即年轻人口的基数高于老年人口,这种人口结构分布有利于释放劳动力红利,同时对于激发经济活力和缓解养老压力都有着正面的影响。但是,反观中国的人口结构,虽然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但是从人口结构角度看,中国已经面临与发达国家同样的老龄化问题,而且对于中国来说还多一个“未富先老”的突出矛盾。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2014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此外,根据人口预测的曲线图,从本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至2100年,我国老年人口不会再低于3.5亿人,2055年左右将达到中国老年人口的巅峰,预计将接近4.5亿人。
  从人口总量及老年人占比来看,我国已经处在快速老龄化的道路上,那么对于这种“未富先老”的格局,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呢?
  其实,根据当前农村、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规律来看,不同地区遭遇的老龄化问题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一个区域的“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常量计算,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由于常年人口净流入,所以老龄化还不是最严重的。相反,许多中西部地区,如四川、重庆等地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城市老年人口三分之二以上有固定养老金收入。但在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从而导致了留守老家的老年人比例更高。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有固定养老金的比例仅为4.6%,所以农村还有约43%老年人口在地里坚持劳动。根据上述规律,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中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扩大养老金的保障范围;而经济发达城市的养老问题则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医疗、养老院、健康设施等矛盾。
 
  三、我国基本养老金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核心,也是退休后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截至到2016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我国接近65%的人口,参保人数达到了8.88亿人。其中3.79亿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08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16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86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0.54万亿元。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5.08亿人,远远超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3.79亿人,但是从养老保险基金的结存额来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结存额仅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存额的14%。由此看来,虽然“城乡居民保险”的参保人数较多,但是其保障的深度远不及“城镇职工保险”,也就更谈不上寻求其他养老服务了。这一现象与我们在上文中的判断是一致。
  上面讨论的是基本养老保险一块的内容。那么在年金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这另外两个支柱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在养老金体系上的差异巨大。美国的养老体系的第一大支柱为年金制度,特别是美国的401(K)计划一直被各种讨论和借鉴。第二大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规模达到9.9万亿美元,占整个养老体系的35.2%。而规模最小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占比仅为10%。这可能与美国人天生不太信任政府有很大的关系。而我国的养老体系与美国正好相反。我国养老体系的第一大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模超过4.4万亿元,占整个养老体系的79.9%,换句话说,我国绝大多数退休人员都是由国家“供养”的。当然我国也正在尝试推动另外两大支柱的发展,例如推出年金制度,但是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经验来看,95%以上的私营企业缺乏积极性,所以年金制度发展一直很缓慢。而第三支柱的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基本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通过对我国养老体系和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保障老年人生活主要依靠两个来源。其一,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其二,退休前的积蓄。所以,在进一步分析养老产业的发展时,我们会特别关注一个地区养老保险的类别和覆盖程度,以及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两项重要参考指标。
 
  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程度和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
 
  新三板在线研究院选取了部分主要城市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上表的统计,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不算太高。如上表中选取的城市大多为省会城市,而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即使是省会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相差甚远。其中参保率最高的深圳约为83.87%,而太原的参保率只有19.65%,两个城市相差了四倍多。
  此外,通过对各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析,我们发现,参保率与可支配收入的正相关性更强。也就是说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会比较高。例如,在参保率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无一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城市。
  相比而言,城市人口与参保率的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了。在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成都、石家庄、重庆均是人口过千万的大城市,但三个城市的平均参保率只有35.67%。
  所以,从养老服务的需求角度来说,新三板在线研究院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以上的城市有望成为资本第一批抢滩登陆的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北京、杭州、南京、深圳、长沙、济南等。
 
  五、北京、上海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居家养老成本最低
 
  根据WIND数据,2016年底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已达730万张,相比于2005年的158万张,增长了3.6倍;PPP养老项目投资额从2016年初的1227亿元迅速增至2017年8月的约1900亿元。但即使如此养老服务的缺口依然巨大。
  例如,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仅能提供1100张床位,而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了10000人,是可供应床位数量的10倍。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上海,上海静安区公办民营的乐宁老年福利院仅能提供167张床位,虽然价格在每月4000-5000元,不过仍然供不应求,且只对静安区户籍老人开放。照此算来,要轮上公办养老院的床位没个五六年是不太可能的。
  那么作为公办养老院重要补充的民营养老院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服务水平、硬件设施及费用多个维度的比较,可以将民营养老院分为低、中、高三个档次。低端养老院的价格一般在每月1600-3500元,如果以北京、上海平均养老金水平来算,刚好可以覆盖,不过低端养老院空间狭小、体验感差,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质次价高”。中端民营养老院的价格区间在每月3500-7500元,比北京、上海平均养老金稍高,意味着需要动用积蓄或子女的补贴才能基本持平,该档次养老院应该将会成为大城市老年人的主要选择。而高端民营养老院价格则高达每月8000-30000元不等,不仅设施完备、环境良好、还有养老社区活动可供选择,不过从价格角度看,一般家庭负担的压力过重。
  相对于重资产模式运营的养老院和养老地产来说,居家养老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从文化传统角度也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在养老服务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居家养老是中国最积极、最经济,也是影响最广泛的养老方式,未来需要补齐这一方式的发展短板,“居家养老无论是政策投入和服务都是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业的短板。
  居家养老服务跟老年人的需求缺口非常大,结构失衡,供给的是专业性比较差的家政和物业服务,而专业性强的康复照料服务很少,养老服务质量还相对比较低。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社区服务的基础还很薄弱。”
  此外,从政策角度,国务院也已多次鼓励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
  具体目标有,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10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综上所述,通过养老金、养老机构费用、政策支持、文化传统、成本效益等角度的分析,不难发现,居家养老将成为符合国情的首选养老模式之一,同时居家养老还能带动上千万个工作岗位。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