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乡县前屯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他们按照“集体建院、集中居住、生活自理”的思路,创建了全县首家农村老年幸福院,在院里不设护理人员的情况下,20多位老年人互帮互助、自助养老,生活得十分惬意。这种将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的新思路,使这家老年幸福院成了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化养老新亮点。
一、现状: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肥乡县前屯村地处肥乡县城北5公里处,共有300户1500口人。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村经济,推进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了街硬、村绿、灯亮、风正、民乐,使广大村民过上富足、文明、幸福的生活,然而随着该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有的没了老伴,孤身一人郁郁寡欢;有的子女忙于发家致富,难以对老人精心照料;有的因儿女不孝,生活难以舒心;有的婆媳不合难以一起生活等等。据统计该村共有70岁以上老人75人,其中没有老伴35人;子女外出打工成为留守老人25人,两项合计占全村老人总数的80%.这些老人大都处于孤单寂寞、无奈的状态中,生活不舒畅、精神不快乐。如何让老人有个好的生活场所,真正实现老有所乐成为该村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寻找农村养老新路子
为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敬老院投资大,成本高不适合村里建设。托老院老人需要交费也不适合村里建设,如何解决这问题,他们走访农户、征求老人的意见,寻找适合村情民意的养老方式,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大部分老人都不愿意选择养老院的养老方式,因为按照传统观念,养儿防老,依靠子女在家养老是天经地义的。有子女而去住养老院让老人感到在社会中失去尊严,也怕孩子们担上不孝的罪名,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老人大都没和子女住在一起,传统的家庭式子女养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养老需要。鉴于上述情况,该村在肥乡县民政局的大力帮助下,提出“集体建院,集中生活”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即:集体出钱建院,老人集中居住,免费提供住宿。吃、穿、医等由子女负责提供,村集体明确专人负责各项服务和管理。这一模式既有养老院有特点,又符合传统的养老的习俗。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生活、互相照顾,快乐的生活空间,又为子女养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既解决了老人孤独寂寞,生活无彩的烦恼,又为子女发家致富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建院:开创农村养老新篇单
该村召开两委班子会和村民代表会,把老年幸福院建设列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日程,于2007年8月,投资20万元,把闲置的村小学校舍加以改造装修之后作为老年人的居所,安装了空调、电扇,新建厨房、餐厅和储藏室,蜂窝煤、煤气灶、火炉、水桶到床、床单、被罩等生活用品由集体统一购置,并为老人配置了户外健身器材、象棋桌等健身娱乐工具,以及专门给老人们播放戏曲的影碟机。为便于幸福院的管理,该村成立老年人幸福院管理办公室,制定了老人入住条件和程序。即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只需儿女申请,本人同意,与院管理办公室签订协议后即可入住,五保户和特困家庭由本人申请,村两委研究批准后入住。幸福院的建成不仅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老有所乐、增进交流的生活场所,更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树立社会和谐新风尚开了先河。目前经儿女申请入住幸福院的有23位老人,年龄最小的70岁,最大的92岁。老人们一改平日孤独寂寞的生活状况,在幸福院内打牌、健身、看电视、交谈聊天,生活非常丰富,促进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老人的一日三餐费用由子女负责提供,避免了由儿女们琐碎小事所带来的摩擦和纠纷,使子女不孝、婆媳不和、不赡养老人等问题得到解决。80岁的郭吴氏是位继母,在家里子女不孝顺,到幸福院后,孩子看到别人家的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儿子郭某很惭愧,也主动孝敬起老人,得到了邻居的赞赏。村委会在幸福院建设中除一次性投资外,每年20余位老人水、电、暖等项开支不足6000元,小支出解决了大问题。前屯村养老新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填补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空白,为探索农村社会养老社会化提供了借鉴。
四、完善: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拓展老龄工作新思路
“热爱共产党,牢记党恩情;井冈精神颂,永远跟党走;勤学又好问,知识兴乾坤;欲知天下事,每天看新闻……”“要团结互助,不要互相打骂;要讲究卫生,不要随地吐痰;要爱护环境,不要乱丢果皮纸屑;要保持整洁,不要乱晒乱放……”为切实把好事办实、办好、办长,该村结合农村实际和办院特点,制定了五项27条管理制度,涉及卫生、安全、互助等方面内容。同时,制定了“十要十不要”、文明五字歌等,规范了幸福院管理及老年人和亲属行为,确保了幸福院健康发展。建院一年多来,由于服务周到、管理规范、老人高兴、子女满意,幸福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外村人也有入住幸福院的愿望,肥乡县将进一步加大扶持指导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建设更多的幸福院,让老人们都能享受到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