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民政局加强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
作者:   来源: 迁安市民政局  2018-02-08

  近年来,迁安市民政局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加强调查研究,加大资金投入,整合优化资源,强化建设管理,使全市敬老院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具体作法
 
  (一)、整合资源,科学布局,五所高标准敬老院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1、领导重视,果断决策。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农村敬老院为主要供养形式的集中供养方式,为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 “一乡一院”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五保对象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如何打破“一乡一院”的原始布局,探索建立新的“管建模式”——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对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为此,市委、市政府责成民政、财政、土地、建设等部门,对建立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2006年针对原有19所乡镇敬老院布局分散、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民政等相关部门向市委作出了加强农村五保敬老工作、整合改造农村敬老院的请示,市委三届第四十七次委员会果断决策:“整合现有农村敬老院,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土地、建设、电力等相关部门配合。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五保供养工作,整合全市农村敬老院”,并把敬老院整合改造工程作为2006年市政府为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自决定实施敬老院整合改造工程以来,无论是土地征用还是硬件设施的投入市领导都给予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员调配还是供养经费的保证也都给予大力支持。每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党政领导都要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与老人共度佳节。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五保敬老事业的发展,开创了五保敬老工作的新局面。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全市人口的分布情况,按照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一流敬老院标准,我市本着资源共享、适当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原有19所乡镇敬老院整合为5所,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开工、统一竣工使用。新建敬老院于2006年4月11日统一开工建设,于2007年4月11日统一竣工投付使用,总投资7585万元,占地115亩,建筑面积42800平方米,绿化面积23000平方米,可容纳1800位五保老人同时入住。其中在市区新建1所中心敬老院,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有床位600张;在杨店子镇、沙河驿镇、夏官营镇、建昌营镇各建1所,占地分别为20亩,建筑面积均为7300平方米,均有床位300张。
  3、完善设施,美化环境。5所新建敬老院全部为五层楼房,建筑符合《国家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都配有电梯、楼道楼梯有扶手,老人居住为标准的双人间,统一购置了新的彩电、洗衣机、床铺、衣被、桌椅和生活用品,设有食堂、餐厅、棋牌室、医疗室、健身室、娱乐室、图书室、洗衣房、浴室等,室外活动场所均为36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了室内户外健身器械;还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分为自理区、介助区和介护区,庭院内设绿地、假山、喷泉、凉亭、休闲甬道、雕塑、庭院灯等设施。五所敬老院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服务一流、环境优雅,为五保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乐园。
  (二)、创新模式,强化服务,确保敬老院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1、建立组织,完善制度。5所敬老院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全部纳入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实行院长负责制,工资由市财政全额划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将5名德才兼备的同志选拔任用为敬老院院长,平均年龄为38岁。各院都组建了行政、护理、生活办公室,选举产生了行政、护理、生活部长组成了院领导小组,配备了5辆专用车。成立了院民委员会及伙食管理委员会,并且每半年召开一次院民代表大会和每季度召开一次膳食会,共同商议院内大事和伙食调整;同时制定出台了《院长工作职责》、《服务人员工作职责》、《院民守则》、《院民请销假制度》、《医务人员职责》、《服务人员绩效百分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而使管理服务人员为五保老人更好服务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
  2、科学管理,规范服务。一是对原有敬老院服务人员进行重新考核,以公开考试的方式择优录用服务人员232名,平均年龄为32岁,服务人员与在院老人的比例为1:5。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积极倡导习惯养成式教育与服务,2009年上半年,我们与天津市鹤童养老护理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迁安分校,并成功举办了两期养老护理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执行《服务人员绩效百分考核办法(试行)》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日常考核,考核与工资直接挂钩,奖惩分明,这不仅规范了服务人员言行,还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二是以全面提高院民素质为突破口,规范老人的生活习惯,使老人在干净文明的精神状态中学习生活,组织开展“优秀院民”评选活动,调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院民真正做到以院为家,爱院如家;三是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及身体状况划分若干兴趣小组,如安全组、蔬菜组、保洁组、花卉组、书画组等,并定期组织开展棋、牌、桌球比赛、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四是设立了福寿榜,在每位老人过生日的时候,都搞一次小型的生日宴会,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并每月为老人发放零用钱30元;五是每半年组织老人做一次全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现病患及时治疗,并确定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市中医院为定点医疗机构,使五保老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困有所帮、病有所医”。
  3、种养结合,以院养院。按照“自力更生,勤俭办院,以副养院”的工作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各院优势,发展院办经济,补贴五保老人生活,5所敬老院均规划出菜地,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并由服务人员和老人共同管理,还筹资10万元建了5个日光暖棚猪圈,发展养殖业,种养殖每年收入达10万余元。院办经济的发展为敬老院增加了收入,基本实现敬老院蔬菜、肉类等副食品自给自足,改善了老人们的生活,减轻了财政负担,还调动了广大院民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使五保老人真正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
 
  二、几点体会:
 
  1、在空间布局上实行“区域辐射,适度集中”。通过两年多的运转,我们感觉按照以3-4个乡镇为单元建设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更有利于市、镇乡、村三级协调配合共同落实五保对象的各项权益。在市级层面上便于掌握全面情况,镇乡、村级便于就近解决有关具体情况,同时还方便五保对象的亲属探视,配合敬老院掌握五保对象的思想动态,更好地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2、在建设规模上实行“打破传统,科学定位”。传统观念认为,因为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即五保对象中年老、残疾、智障人员比例较高,生活照料难度教大等原因敬老院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在敬老院的功能设计上,我们采取了以楼层为单位建立护理单元,保证了五保对象起居、饮食等需求都在本单元解决,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五保对象的需求,又便于员工进行管理。此外,在市区中心,我们建设的中心福利院设计床位数为600张,这充分考虑了目前五保供养的需要,还超前考虑到社会托老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
  3、在管理模式上实行“重心上移,垂直管理”。由于现在整合后的各敬老院在人、财、物等方面划归民政局直接管理,这一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业务指导与具体管理职能的脱节现象,更有利于敬老院人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五保供养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便于资金监管,还有利于镇乡、村级从繁杂的五保供养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财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其他各项事业。
  我市的敬老院建设和管理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和先进地区及其他兄弟县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改进薄弱环节,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与兄弟县市认真学习先进经验,狠抓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为切实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