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五个一”建设工程,不断提升五保老人的幸福指数
作者:   来源: 廊坊市民政局  2018-02-11

  2006年以来,廊坊市大力开展敬老院建设,率先提出五保集中供养方式,投资2.03亿,新建、改扩建敬老院49所,集中供养率达到82%。省政府、民政厅先后两次在廊坊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的经验做法。从2007年至今,先后接待省内外观摩考察近300批次,8000余人。各项工作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路作用,2010年12月被民政部命名为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工作 “六有”目标和不断提升五保老人的幸福指数,廊坊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出了在敬老院中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新方法。从而降低了供养成本,增强敬老院自养能力,丰富了敬老院物质文化生活,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丰收效果。其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研,科学决策
  

  为做好五保供养工作,廊坊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敬老院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供养水平的意见》、《廊坊市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廊坊市农村敬老院管理规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抓好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组织开展了“星级农村敬老院”创建、“打造标杆敬老院、培树优秀敬老院管理者和金牌服务标兵”等一系列活动,确保了敬老院管理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之后,如何实现敬老院五保老人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的问题,摆在了市民政局领导的心头。由于敬老院五保老人性格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爱好各异。有的喜爱文娱活动;有的喜爱养殖种植;有的好动;有的则好静。怎样才能既不违反有关政策规定和养老目标,又能满足不同爱好的五保老人喜爱需求,既然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又能提升和改善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物质文化生活?2008年,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学习活动,围绕在敬老院中如何实现“人性化、精细化、全方位”的服务理念,市民政局组织了实地调研。经过细致调研和论证后,决定组织开展敬老院“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敬老院“建一个菜园、养一栏猪(羊)、养一群鸡、建一个沼气池、开展一批特色文娱活动”,在降低运行成本,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让每名入住老人都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二、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认准了的事就要认真彻底地把它做好”,“五个一”工程建设也不例外,虽然此项工作只涉及敬老院中的几千名五保对象,但它是民政部门实施“人性化、精细化、全方位”服务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的具体表现。为把此项工程落到实处,市民政局按照“立足现有条件,努力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因院制宜”的原则,制定了“五个一”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全市各敬老院“五个一”建设项目、规模、完成时限、责任人等内容,并下发各县(市、区)执行。在此基础上,多借并举,狠抓落实。
  (一)会议部署。以市政府名义组织了全市工作会,对“五个一”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政府刘智广副市长就整体工作目标、落实重点,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市民政局组织召开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对制约“五个一”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明确了解决的方法。
  (二)制定方案。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敬老院“五个一”工程建设活动的通知》,《“五个一”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实施范围、建设标准、完成量时限和具体要求。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丰富敬老院文化娱乐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民政局要结合五保老人们的自身要求和本院实际,成立太极拳组、书画组、棋牌组、说唱组、秧歌队、台球组等多种类、多层次的文体活动小组。每个活动小组都要制定活动规则、成员守则,明确人员组成,做到了季(节假日)有竞赛、月有计划、周有活动。并团体太极拳和秧歌队等团体活动项目列入必备项目普及开展和年度星级敬老院评比验收内容。
  (三)年中调度。年中,成立督导检查组,对各县(市、区)“五个一”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和会议调度,为加强“五个一”工程建设水平,将“五个一”列入了星级敬老院评比验收内容。
  (四)定期通报。市民政局主管业务科室,坚持每月收集更新“五个一”工程信息数据,每季度检查验收一次工程进展情况,对检查验收情况做到了及时通报。
  (五)年度评比。结合星级敬老院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五个一”工程建设评比活动,每年年底前对“五个一”工程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通报。
  
  三、不断拓展,成效明显
  

  经过几年的工作,廊坊市各敬老院全部完成了“五个一”工程建设,“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一是降低了运行成本,提升了生活质量。目前,各敬老院累计饲养猪、羊、兔等家畜2000余头(只),饲养鸡鸭鹅等家禽3500余只,养鱼3.5万余尾。90%以上的敬老院夏、秋季节种植的蔬菜,肉、蛋、禽均能自给自足。其中:有9所敬老院,自产蔬菜、猪肉剩余出售。据统计,仅2010年全市敬老院养殖种植创收达200余万元,节省食物类供养支出近20%。在丰富了老人们的菜篮子和餐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敬老院自身抵御物价上涨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健康水平。由于敬老院自产菜、肉、蛋、禽等均为纯天然、无公害产品,老人们的健康招数明确提高。三是秉承了绿色节能环保。各敬老院以人畜粪便填充沼气池,鸡鸭粪便养鱼, 在满足日常做饭需要的同时,又能节约能源,实现了废弃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节能环保效益显现。四是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敬老院全部建立了有特色的文艺组织,基本做到了“一院一组织、一组织一特色”。如戏曲班子、秧歌队、书画社等,并定期开展书画展示、棋牌比赛、台球门球比赛等。闲暇时,入院的老人唱唱戏、下下棋、扭扭秧歌、打打太极,自得其乐,精神饱满。各敬老院工作人员和院民坚持晨练太极拳,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院民们良好的习惯。五是实现了老有所为。安次区五保老人杜洪甫、陈振芝创作的《周总理逝世三十二周年记》、《父亲节感言》、《创建和谐共繁荣》、《党政领导早报春》等近二十部作品,分别被廊坊《燕南诗社》、天津老干部大学《清山诗社》刊用。霸州市第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五保老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春之声”心连心文艺演出,被该市电视台在春节期间连续播放。菜园子、猪(羊)圈子、鸡(鸭)窝子的出现,满足了部分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爱好的老人们的劳动需求,给了他们一个施展才能的阵地。
  “五个一”工程建立后,各县(市、区)不满足现有成效,积极挖掘和拓展建设内容,有的敬老院达到了“六个一’或“七个一”或“八个一”。文安县德归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搭建的蚂蚱大棚,除满足老人们生活需要外,每年还能创收3万多元。安次区杨税务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三河市第一、二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文安县第三、德归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大城县王文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都修建了鱼池。“五个一”工程建设,为确保敬老院服务管理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