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迁安市老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作者:   来源: 迁安市民政局  2018-02-11

  迁安市地处半山区,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19个镇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1.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7%,并且呈不断增长趋势。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家,总床位2720张。其中公办6家,床位1960张;民办9家,床位760张。为老服务工程蓬勃发展,老年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高效运转,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开始启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为老服务方针,通过加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实施养老保险政策、提升为老服务水平等举措,极大的促进了老龄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曾先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河北省老龄工作先进市、河北省五保供养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5所福利院同时被河北省民政厅评为三星级养老服务机构;中心福利院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大五里乡周官营村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
  
  一、老龄工作基本情况
  
  迁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将老龄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不断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从根本上破解了老龄产业设施建设、老年人养老、医疗等瓶颈问题,老龄工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老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用于老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1亿余元。
  公办养老设施建设。投资5842万元,建成总建筑面积42800平方米、设计床位1800张的5所宾馆化、花园式社会福利院;投资1400万元、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设计床位160张的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目前运转良好;投资38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还筹集资金5万元,在兴安社区建立“四室一场一校”的星光老年之家。
  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补贴等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养老机构9所,总投资达260余万元,共有床位760张,入住老人532人,入住率为70%。依托位于蔡园镇的亲馨老年公寓,扶持其扩大规模,在原有招收社会养老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安排其接收农村互助养老老人,开展公益性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学习先进经验,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里建立幸福院。如大崔庄镇石梯子沟村多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村集体经济较好,该村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除直接领取我市发放的110元养老金外,村集体还另外发放生活补贴。该村计划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占地三十多亩、适宜农村老年人居住的养老院,为本村老人免费提供养老服务。
  (二)规范服务,科学管理,全面提高机构养老服务水平。1、在全面加强老龄产业服务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中,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出台了《民政直属单位管理服务人员绩效百分考核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用事业凝聚人、用爱心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
  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引进社会工作理念、专业知识、工作方法和技巧,实现为老服务由传统的身体照料、生活护理模式向“医疗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娱乐学习、心理治疗和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模式转变。
  为强化养老机构的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与天津市鹤童培训学校联合成立迁安分校,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先后组织开办养老护理专业培训班三期,除本地学员外,还吸收黑龙江、福建等地学员参加培训,经培训合格发放国家劳动部门承认培训证书150余例。目前我市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75%。
  (三)实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老有所养问题。
  在全市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凡参加保险的农民,年满60周岁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110元,2010年共为70891人发放养老金 1.1亿元;
  按时足额兑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保险金,2010年共发放3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
  全面实施财政供养型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目前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2010年累计为3058位五保对象发放供养金1529万元,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和城镇“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四)加大困难老人救助力度,解决老有所医问题。
  市财政每年出资14万余元,资助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低保老人优先享受医疗救助,实行医疗救助零门槛,凡住院治疗均给予报销,报销比例为医疗报销机构报销后自费部分的20%。
  为提高老年人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从2010年开始,将资助五保对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中的老年人及其他特困高龄老年人参加“助老健康御险”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截止目前,市财政累计出资100余万元,资助4万余人的老年人参加了“助老健康御险”。
  (五)多措并举,为老服务实现多样化、系统化。
  为老有所学提供场所。全市建有老年大学24所、60个班,专兼职教师159名,学员1068名,开设了政治理论、专业科技、医疗保健、文艺、英语等课程;成立了社区老年文体教育服务中心,组建了老年合唱队、老年秧歌队、老年体育队、老年晨练队、老年舞蹈队等500多个老年文体活动队伍,成员达1万余人。市老年保健协会,目前已发展团体会员单位36个,涉及医疗、保健、商业、法律服务等诸多行业,通过举办老年健身讲座、老年人运动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截止目前,累计办理《河北省老年人优待证》3.5万个,老年人持证可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免费参观博物馆、就医就诊优先等一系列优惠服务。全市27位98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享受高龄补贴200元。
  免除全市死亡人口基本火化费用。市内居民死亡,凭镇乡民政办、居民委员会证明信,使用普通火化炉火化遗体,普通车辆接运遗体、回送骨灰,车辆消毒,一次性卫生纸棺(100元以下)和骨灰盒(100元以下)五项费用,全部由市政府财政负担。仅此一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余万元。
  
  二、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迁安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政府兴办老年福利事业,已力不从心,必须动员社会力量,走社会福利社会化和产业化之路。为此,迁安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具体目标,即“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参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力争每千名老人拥有服务床位30张以上,3%的老人实现机构养老,97%的老人依托社区实现家庭养老。”
  同时,在老年人的吃、穿、用等商品的开发、生产上还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导致老年市场不健全,虽然也存在资金筹集、材料落实和政策限制等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厂家的经营观念。他们没有看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及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他们认为开发老年商品,主要是社会效益,老年商品批量小,利润薄,经济效益低,因此不愿意生产和销售,从而导致生产和经营老年商品、用品的积极性不高。
  
  三、几点建议
  
  老龄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既要积极发展,又要稳步推进,切实加强领导和管理,积极引导这项“朝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应尽快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推动老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企业或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自主管理的多层次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财政投入、信贷、税收、投资、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老龄产业必要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参与老龄产业发展。
  成立专门行业协会,制定老龄产业专业化标准。设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老龄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
  缩小农村老年人与机关事业、企业离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政策给予广大农村老年人一定倾斜,逐步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障标准,让他们有钱生活、有钱消费,以充实老年市场的消费群体,扩大老龄产业发展空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