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构养老,应推进准家庭式护理模式
作者:   来源: 新民晚报  2018-03-07

  随着少子高龄化的日益发展,随着因平均寿命大幅延长,各类退行性功能性病变带来的老年人对于专业非医疗养老护理需求的日益增加,机构养老的作用必将在客观上更为突出。因此,大力提升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机构养老的护理服务模式甚为必要。为此,大力发展准家庭式机构养老模式不失为良策。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于建设和发展养老机构持续大量投入,但从整体情况看,目前的机构养老仍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对于养老服务的认识水平仍然较低。时至今日,依然有养老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的养老,其实就是‘一碗米,一杯水,一口气,一扇窗,一扇门,一张床’”。而真正完善的养老服务中,上述内容显然只占服务内容和总量的很小部分。二、养老机构床位使用情况不够均衡。大部分使用率较高的城市养老机构都位于中心城区,位于郊区的养老机构的使用率普遍不如前者。此外,民营养老机构的空床率高达48%,明显高于公办养老机构。而市区养老机构及公办养老机构之所以更具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前者交通方便,后者收费相较低廉。三、非医疗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化。目前的养老机构,普遍呈现医疗机构化的趋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的中心就是吃药及接受其他治疗,养老机构的功能与老年科医院或一般医院的老年病房愈发重叠。而不少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卧室及床位甚至直接被冠以病房、病床之名。
  上述三大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机构养老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从长期看是渐次降低的,养老机构的发展前景也趋于堪忧。
  大力提升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积极完善机构养老的护理服务模式甚为必要。为此,大力发展准家庭式机构养老模式不失为良策。所谓准家庭式养老护理,其英文为“unitcare”,中文直译为单元式护理,是指参照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的样态,为老人提供贴近家庭感觉的养老护理服务。
  采用准家庭式养老护理模式,一般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更新养老服务的理念。所谓养老,应以老为基,以养为重。换言之,养老机构在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时不应过分偏重于医疗护理服务,而应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内涵、生活乐趣和延寿的意义,使入住老人真正体会到在养老机构里度过余生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第二是全面改造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即充分考虑老年人保护隐私的要求,以6到8位老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也就是准家庭,在这个准家庭中每位老人的卧室应为单间,房内一般应配有洗脸池、家具和电器。为了及时照料老人,厕所应以每2到3位老人一个的标准为每个准家庭至少配备两个厕所。每个准家庭应配备1间供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老人使用的普通洗浴间,每两个准家庭应配备1间供生活无法自理老人使用的特种洗浴间。其他如制作简单食物的厨房、客厅等可以准家庭为单位共用。第三是改革专业护理人员配备。养老机构的非医疗养老护理人员应按白天每个准家庭2到3位,夜间一位的比例长期固定配置相应人员,护士可按20比1的比例配备,而在完善定期上门巡诊、送诊等机制后养老机构无须配备专职医生。其他如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工等专职人员可酌情配备。另外,护理人员应避免穿着护士服之类的使人联想到医院的制服,在充分消毒后,护理人员甚至可着便装工作。
  大力发展准家庭式护理模式,可全面提升机构养老服务的水平,使老人在入住养老机构时真正产生宾至如归之感,老人家属和社会舆论也不会再将送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视为不孝之举了。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