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初到5月中旬,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13个城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对武汉市养老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一份调研报告。
这次调研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调研惠老安康政策落实、养老规划落实等方面内容,用实地察看、暗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剖析。
养老床位缺口约2.6万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空缺
调研报告说,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进展很快,但仍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发达国家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平均为50-70张,按其下限来测算,我市目前的养老床位数应达到6.6万张,缺口约2.6万张。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部分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及服务质量水平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等原因,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水准低,留守老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处于空缺,问题更为突出。
养老护理员难招又难留
目前,武汉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多为“4050”人员,其中40岁以上的占74.4%。由于工资待遇低、劳动合同难续签、缴纳养老保险困难等原因,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护理员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如江汉区福利院今年春节以来有20多人辞职,影响了正常运行。
总体看,武汉市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尚未建立系统化、经常化的护理人员职业等级培训机制,养老护理员素质不高是共性问题。
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也非常缺乏,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仅277人,其中有些区还是空白。
另外,养老服务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完善,服务专业性差,服务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性。
养老扶持政策落实不够
当前,武汉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缺口较大。调研报告说,目前,武汉市尚未建立有效的养老事业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养老机构扶助资金主要依赖福彩公益金,而福彩公益金每年除去救孤、济困、助残等固定支出,用于养老事业的只有5000万元左右,越来越难以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武汉市尚未出台养老事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有关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配建相应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定,实际工作中也未严格落实,导致缺乏有效的土地保障计划。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已经很难找到开办养老机构的场所,一些已建成的养老机构也因城中村改造或拆迁而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