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养老工作,各级政府都在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尤其是困难老人的养老待遇,比如兴办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让更多的老年人住到养老院、敬老院里,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本是件很好的事情,然而,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出现这样的现象,政府及民政部门强行把那些原本安心住在家里的五保老人往敬老院里赶,说是要提高敬老院的“入住率”,声称敬老院的“入住率”越高,五保老人们就越幸福。 可事实上,很多五保老人根本不愿意住敬老院。有的五保老人因为长期在自己的家里,养成了特有的生活习惯,比如中午要喝点小酒,晚上还要吃夜宵;有的五保老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需要自己服药打针调节饮食,敬老院条件没有办法达到;一些老人跟亲属乡邻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还有的五保户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还硬朗,还能打打小工多点经济收入,这些老人更不愿意住敬老院。
为什么一些地方非要强调敬老院的“入住率”呢?
一是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形象,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敬老院的“入住率”高,既会受到上级政府的夸奖表彰,也会被媒体大力宣传,这样,地方政府的形象提高了,地方干部前途更光明。因此,有的地方干部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以取消五保待遇、不发生活补助等手段相威胁,逼得一些老人不得不去敬老院。
二是敬老院“入住率”高能获得上级政府更多的财政支持。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政府的资金支持可以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但是,有的地方获得财政拨款后并没有用于发展养老事业,敬老院年年改造还是老样子,一幢几十间宿舍的楼里只有一台电视机摆放在角落里,还不让老人看电视,说是浪费电多花钱;有的老人住的房间没有坐便器,大小便都不方便;有的敬老院没有浴室,老人们洗澡还得到外面去…… 过分强调敬老院的“入住率”,逼着五保老人住敬老院,这不是敬老而是坑老。尊重老人的意愿,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让五保老人生活得满意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敬老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