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养老金何时涨到位?涨多少钱?人人涨5%?人社部最新回应来了!
作者:   来源: 上海热线  2018-04-10

  人社部、财政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2018年1月1日起,为2017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7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
  
  预计将有1.14亿名退休人员受益
  2018年继续同步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是国家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14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是继2016年以来连续第3年同步安排适当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退休人员的亲切关怀,预计将有1.14亿名退休人员受益。
  
  调整水平为何确定为5%左右?
  此次调整,总体调整水平为2017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这是国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兼顾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作出的慎重决策。养老金调整水平,主要考虑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以及基金支撑能力等因素确定。按5%左右调整退休人员待遇,适当放缓养老金增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了广大退休人员适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有利于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长远权益,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也更可持续。
  
  退休人员能增加多少钱?
  各地的具体调整方案,需要兼顾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合理确定“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各部分的具体标准,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等不尽一致,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具体调整办法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到“5%左右”的调整水平,这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全部退休人员待遇调整的总体人均水平,并不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分别以各自人均养老金水平为基数、都按照5%的比例调整。具体到每一位退休人员,由于缴费年限和养老金水平不同等原因,实际增加的养老金标准是不同的,对应到占个人养老金的比例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在职时缴费年限长、缴费工资水平较高的人员,增加的基本养老金绝对额也会相对较高。人社部、财政部已下发通知对此次调整养老金工作作了安排,总的要求是平稳实施,确保发放。从时间进度上,各地要在2018年5月31日前,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送人社部、财政部。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将由两部制定并组织实施。人社部、财政部对地方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审批后,各地将抓紧组织实施,尽快将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各地发放到位时间可能不尽相同,但对退休人员而言,无论各地在何时开始组织发放,都将从2018年1月1日起补发。
  
  和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人员范围:2017年12月31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
  调整的时间:从2018年1月1日起。这样的安排,是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确定机制决定的。按照现行制度,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事业单位,都同样实行与职工平均工资以及个人缴费情况挂钩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简单的说,2018年退休人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以2017年职工平均工资为计发基数,而2017年退休人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以2016年职工平均工资为计发基数,在退休时已适当分享上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按照这一原则,在调整基本养老金时,将范围确定为上年底退休人员,避免当年退休人员既享受上年工资增长,又享受当年待遇调整的情况,以体现公平。这也是在历次调整基本养老金时的一贯做法。
  
  继续统一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
  今年调整,将继续坚持“并轨”原则,调整办法与2016年和2017年基本相同,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统一实行“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定额调整体现社会公平,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调整标准基本一致;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这一调整办法能够适当调节退休人员收入差距,体现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从2016年和2017年实施效果看,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完全统一的调整办法的省份不断增加,社会接受度较高,反响良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按照法律规定,部分特殊工种职工、符合特殊条件的职工可以依法提前办理退休。那么,职工、公务员符合什么条件才能提前退休,具体程序如何?未来退休政策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海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据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介绍,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至今未能与时俱进开展清理调整,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政策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为此,他与其他委员联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尽早启动对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的清理、调整工作,着力解决不同行业特殊工种设置不平衡、劳动条件标准不统一及各地实际执行政策五花八门等问题,叫停各地长期以来放宽范围和条件的审批做法。结合退休年龄延迟政策的出台实施,改革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工作,由人社、卫生等部门及工会组织牵头,以劳动检测为依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部分因科技进步、劳动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的行业工种,分批予以暂停审批或退出提前退休范围;对清理后保留的特殊工种名录规定可操作的具体劳动条件标准,规范各地的审批行为。在合理适度保留老职工权益的前提下,将企业应承担的责任交还企业,通过劳动保护和医疗来防控职工健康受损害问题,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不合理负担。如可规定离开特殊工种岗位一定年限后身体健康仍能正常工作的人员,不再享受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
  
  法定退休年龄:所谓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退休年龄是国家法定的准许就业人员不再继续履行工作职责并终止劳动(聘用或人事)关系、同时开始依法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
  
  工人提前退休
  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提前退休:1、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2、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的,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3、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工人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公务员提前退休
  《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明确,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1、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2、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3、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国家为其生活和健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鼓励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
  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提前退休的程序有:首先,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自愿提出申请。公务员自愿提出申请是提前退休的启动程序,只有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自愿提出了退休申请才能够让其提前退休。否则,就算公务员符合提前退休的条件,任何个人、单位都不得令其退休。其次,任免机关批准其提前退休。任免机关在接到公务员提出提前退休的申请后,应当审查该公务员是否符合提前退休的条件,不符合提前退休的条件的,不予批准;如果该公务员符合提前退休的条件,就应当批准。
  
  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3月12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小组会议上,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在回应委员呼声时表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不仅是60岁,从长远来看恐怕还要有所延迟。”汤涛表示,无论是从养老金方面,还是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说,延迟退休都是大势所趋。2017年,俄罗斯就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不过,汤涛也表示,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一些女职工,长期在急难险重的岗位工作,从体力劳动和危险性的角度考虑,她们不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有委员建议,企业干部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规定予以优先解决,而对于职工,则允许其自我选择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汤涛说道,“我赞同你的观点。”在2016年3月2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我举个例子,比如5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这个政策施行以后,可能你是60岁零3个月退休,这样大家便于接受。”时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举例称,第二个人可能是第二年退休,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尹蔚民表示,根据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做好预告。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