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等多部门近日下发通知,自今年5月1日起,在上海、福建(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很多人搞不懂什么是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其实这是一种国家给予投保人所得税延迟缴纳优惠政策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靴子落地”,相信试点地区会有人跃跃欲试,“心动不如行动”,穿上“靴子”走路,及时给自己买一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既可以降低自己上缴个税的金额,又可以让自己的养老多一份保障。未试点地区的人们也不用着急,今天的试点就是明天推广与推行的基础,不妨提前做好养老规划,并且还能从试点地区的“大数据”里瞧见端倪,待相关政策“走”到自己身边时,就可以第一时间去“拥抱”了。
《中国大中城市职工养老储备指数报告(PRICE2017)》认为,强化个人自我保障是提升养老储备水平的最优选择。其主要途径包括:尽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连续足额缴费;参加企业年金或企业发起的其他养老金计划,或参加企业提供的商业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主动购买各种个人商业保险计划或储备其他资产。当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之后,养老储备的潜力更倾向于个人商业保险。
要形成“基本养老保险+”的格局。应该讲,基本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基础,其“固本地位”无需赘述。从宏观上看,养老金并轨、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等等,都是为了确保基本养老保险更公平和“更保险”。顾名思义,基本养老保险的功效只能满足于“基本养老”。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还必须“培元”——培植多元化的养老体系。也就是说,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多渠道、多元化、多保险为路径,让养老步入新的阶段。
“空巢老人”“未富先老”等构成了中国式老龄化社会的特质。诚如有关人士所言,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方面,关键是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因此,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建设迫在眉睫。养老的“上层建筑”,核心在于服务体系的健全,一方面要传承中华孝道,巩固亲情化的家庭式养老;另一方面应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养老成为全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