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老家,在一片深深深山老林里,深到只有我家一户人家。
家在半山腰,门前一片竹林,门后一片栗子树,左边瞭望是阴山山脉,右边的右边叫后湾,那里有一个静谧的水库。
下雨天,若隐若现的小房子,就像陶渊明笔下烟雨朦胧的静谧桃园。
好多人第一次来我家,必然会提到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呀。
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色,安静的环境无不符合我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
但是,我们所谓的养老的生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
第一,当然是开心的生活,第二,在开心的基础上,尽量长寿。
那么,我的老家,真的可以满足这两点嘛?
2、 我们首先来看看开心这事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非常让人压抑的纪录片,在农村里独居老人的孤独和抑郁问题。
在现代的中国乡村,就算是沿海一带的农村,都依然存在着,老人们为了逃离这孤独而无助的世界,各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
理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济问题上,年轻的时候一心为孩子,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养老的准备,一旦孩子给你养老的希望落空以后,老人在经济上就突然失去了依靠。
另外一种就是孤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一个人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在社交方面会越来越保守,不太会去认识新朋友,转而把精力投在几个有限老友之间。
在农村里,因为人口数量的问题,再加上城市聚集效应,农村老人的同龄朋友少之又少,往往普遍的情况是在15岁以内的年龄层内,是非常的孤独的。
当然当我们说到回老家养老的时候,经济肯定没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远距离社交也成为了可能,是否就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了呢?
其实并没有,至少现在的科技,现在的60后、70后,和我们这群80后,在落后封闭的乡村,社交的局限性不说,单单生活方式的局限就会让我们非常的不习惯。
更不用说开心一说了,至少让我回到乡村去,就算空气再好,但是没有了电影院、没有商业中心、没有了美团外卖、没有随时占据我们视野的新鲜玩意,我的幸福感会降低很多倍。
我们的爸妈不愿意来到城市,很大部分原因不正是因为那边熟悉的圈子嘛?
3、 那么关于长寿呢?
我们普遍的理解是,在乡下,吃着原生态无农药残留的有机食品,呼吸着天然纯净的空气,肯定能够更长寿呀。
这个,只要大家想一想200年前和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就知道了。
或者说想一下原始部落和现代化都市之间的区别就行了。
首先关于食物,相对于农村各种家养和自种食物,现代科技和分工带来的标准化食品,不管在种类的丰富上,营养的全面上,甚至于食品的安全上,是远远超过散乱式家养和自重食品的。
随便举个例子,现代化养鸡场里出产的鸡肉,迫不得已的时候我敢生吃,但是家养的就不敢,因为寄生虫问题就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解决的。
对于各种有机、家养的追捧,归根结底来自于反城市化意识的体现。
但是太多人只看到了城市化带来的坏处,却没有看到那些远超过坏处的好处。
单单一项物质的极大丰富、医疗水平的极大进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各种进步,就值得我们忍受这些坏处。
想象一下城市化依然还在加速的进程就可以明白了。
所以,除去我们对于家养、野生的各种情怀的追求外,在营养的全面性、种类的丰富上,城市食物完败乡村食物。
4、 当然空气这一栏,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乡村绝对是比城市好的多的多。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病变的累计因素开始爆发,也就是说各种病症迟早会来的。
这是人体的必然,是生命流转的自然规律。
这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空气这个一个因素的得失,而是所有的因素累计下必然会发生的各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靠的是什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的体检。
这两点乡村和城市哪里更有可能实现?哪里的优势更大?
治疗靠的是什么?是时间和医疗水平。
那么更加不用说了,不管是送医的抢救时间,还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都是城市完胜。
更不用说,让我们看看美国和日本,空气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经济只要转型了,空气自然恢复清新了。
现在国家政策不正是经济转型嘛?
那么,所以,你决定好到哪个城市养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