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请重新看待生死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8-05-09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有生就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规律;谈到死亡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很忧愁、恐惧。生死、命运的无常在这座城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些人走在马路上也会突然死去;各种意外、各种事故没有一点征兆就悄然地降临在我们的生活里,让人猝不及防,但也只能选择去面对。2017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数据,汇总了347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中国癌症统计一般滞后3年,所以这次最新公布的是2013年发病和死亡数据。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就有7人。与2102年数据相比,癌症新发人数继续上升,从358万增加到368万,增幅3%。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癌症已经成为了夺走人们健康甚至是生命的罪魁祸首之一。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人文关怀也许更能帮助其缓解病痛、疏导心理压力与恐惧,到生命尽头也能更有尊严与温暖地离开。
  2017年12月份,记者在陕西省肿瘤医院了解到,该院虽未很明确单独设立科室专门的去做临终关怀这一块,但在日常的医疗医护工作中,都会有人文关怀方面的治疗、疏导,帮助患者在心里、身体减少一定的痛苦和压力。对于晚期癌症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临终关怀这两者的概念还是有一部分区别的。晚期癌症患者通过治疗、护理之后,生命周期有可能会有所延长,这需要看患者自身的状态,医护人员做得更多是人文关怀方面的。当然一些晚期患者真的到了生命最后时期,该院科室都会在护理等其他方面去做相应的人文关怀,也是希望患者能走得更安详。
 
  面对死亡,我们知之甚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被视为让人畏惧、“不能说”的禁忌话题。不竭尽全力抢救垂死的亲人被认为是“不孝”。
  害怕离开,是临终者普遍的心理。很多患者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会怀疑是否真正进入了临终期。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通常包括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都不愿意死、希望抓住一切救命稻草。
  “对于生命的认知,如何面对死亡,在这些我们做地太少了。主要还是需要给老百姓普及这些思想意识,让人们对于生死再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生命是有尽头的;因为当每个人生病之后,卖房卖车就是为了看病,生活全部的重心都在于看病。”省肿瘤医院陈医生介绍说,“那现在,老百姓需要有个认知就是,虽然现在医学发达、医疗技术进步,但并不能改变生死;很多疾病通过医疗手段是达不到自愈的,只能说可能有一部分是可以延缓的,改善他的症状,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达到个人自愈,无法达到病人、家属心理预期;病人要走了,他接受不了,这个生死是人类一种本身的自然状态。就比如美国医生特鲁多博士墓志铭说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能做到的是很有限,并不能改变生死,生老病死非人力所能及也。”
  中国人忌讳死亡的观念源远流长。“死”,一直被避讳,这个字被幻化为“过世”“长眠”“作古”“圆寂”“归西”等一系列丰富词汇。然而医学并解决不了死亡问题,因为死亡是临床工作的终点;现代心理学也解决不了,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活着的各种现象。就目前来说,死亡教育一直缺乏。我们不曾主动思考过“死亡到底是什么?”“有死亡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人都会死,面对死亡的威胁,我们对自己及他人有什么样的责任?”“假如只剩下几天可以活,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假如亲人面临死亡,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去克服死亡的恐惧?”……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寥寥无几。
 
  临终关怀:接受“医学并非万能”是前提
  刘老,今年75岁,患癌时间:9年。
  2008年,在一次例行体检,查出疑似癌症,后确诊为肝癌,经过手术之后,恢复良好;2010年、2016年、2017年先后三次肝癌复发,在此期间,做了15次CT检查。在这一次省肿瘤医院的病例谈论中,对刘老的后续治疗应如何进行需拿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才能让他获得更多的生命时间。近十年的抗癌时间,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会质疑接下来的治疗是否还有意义?这一路走过来实属不易,即使患者本身积极面对疾病,面对生死,但这些年病情的反复,身体承受着病痛,心理的上压力,这些都对他有很大影响。在现代医学下,社会群众缺少一定认知,凡是都把医学看得那样无所不能,对任何病痛都抱必须有治愈的技术和能力得希望。然而,医学并非是万能,医疗的问题更多的是去安慰,真正能治好的疾病并不是那么多。有些人追求长命百寿,而导致“长寿而不健康”,不考虑生活质量。我们需要有正确的就医观以及对医生的合理期待。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