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蜗牛养老”主办,“昱言养老”协办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实务》研讨会在北京诚和敬永内大街养老驿站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到场的嘉宾不仅有一线社区居家养老企业相关负责人,还有社会政策研究的专家,老年照护评估系统开发者等“产学研”各方面专业人士,堪称精英荟萃,群贤毕至。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养老人挤满了面积不大的会议室,他们边听边记录,大咖们对于当下热点养老政策的解读与分析,十多年的运营经验的分享,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其中不乏许多精彩绝伦的干货。特此,昱言养老将部分嘉宾的演讲内容与陈述观点进行梳理并发布,希冀为未能参会的行业从业者带来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此为第一篇,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唐钧关于中国社区居家服务现状的总结和对前景的展望。唐钧总结:老年服务的理念,要强调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目前政策虽多且面面俱到但缺乏重点突破,最需要帮助的是失能老人。居家服务体系构建,要兼顾正式照护和非正式照护。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不可能取代人对人的服务。
为什么居家养老头等重要?
我们总以为发达国家的老人老了都去老年服务机构,其实不然,唐钧披露,欧美国家90%老人都是居家养老,入住机构的老人其实只占老年人总数的5%上下,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少,只有2—3%。因此,通过比较研究,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也已明确了“9073”或“9064”的养老格局,90%以上的老人应该选择居家养老。从概念上来说,居家养老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共识,即:“Agingin Place”,翻译过来就是“原居安老”,它的意思是尽可能地让老人在已经形成惯习的家庭和社区中度过晚年,而不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晚年生活最好还是居家养老,因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都有所帮助,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危险性,他们可以在家里和社区里生活到严重失能或完全失能时,再选择去机构。居家养老并不等同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老人在自己的家里,由自己的家人或媬姆里照顾。居家养老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与居家养老相比,家庭养老具有两大先天缺陷:首先,从历史发展与演变来看,家庭养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要求。现代社会劳动力资源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配置的,用俗话讲,哪里有活干,哪里给钱多,人就会自然流向哪里。人一流动,对家人,尤其是老人的照顾自然鞭长莫及。其次,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也存疑。虽然中国一直有孝文化,但也不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这些说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当人长期因照顾老人、病人而处于一种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心理上可能会失衡乃至崩溃,彼时光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其实意义不大。因此,大力发展以社会服务和社区服务支持下的居家养老,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
唐钧认为,要做好社区居家服务首先要弄明白两个理念,即: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年老并不一定意味着健康状况不良。老年人面临的许多健康问题都与慢性疾病有关,特别是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中的大多数可以通过采取健康行为而预防或延缓发生。因此,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维持功能发挥是最为重要的。而健康老龄化即是在此认知下,创造支持性的环境,保证老人有尊严的生活,尽可能地促进老人的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而目前,正是对这点认识不清,我们很多服务机构把服务做过了。”比如,一些驿站搞大食堂,结果是让一些还处于健康活力阶段的老人,放弃动手做饭的机会。还有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也由机构代老人去做。实际上,适当的家务劳动,对老年人来说,是有益的。
21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与健康老龄化相比,积极老龄化加上了两个方面:社会参与和保障机会。
社会参与是要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需要做社区居家服务的企业要想办法把老年人组织起来,让他们能够自已管理自己;还可以组织身体健康的“年轻老人”,为其它老人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参与中赢得获得感。而在保障机会方面,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很多岗位的人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是不断向上发展的,自身的人才具备了有用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所以应利用好老年人毕生积累的知识,避免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新的理念提出,说明新时代老人群体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而当前我国社区居家服务却有所缺失,具体哪些地方被我们忽视,哪些地方又需要改进?唐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居家服务体系构建,要兼顾正式照护和非正式照护
唐钧认为,做社区服务首先要有“根据地”,要在社区中建立自己的机构,同时在机构中设立床位,只有提供机构照护,才能保障机构有稳定持续的固定收入,维持机构的日常运营。在此基础上,才有信心和底气,向下延伸开展其它社区居家服务。其次,做社区服务必须要走平台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走平台化发展,才能以点带面,控制经营成本,保障服务品质,让服务进入良性循环。
再次,居家服务要构建以护士为中心的专业化团队,其团队成员包括:护士、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营养师、护理员及大量社会工作者。
最后,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需要政府和社会特别的关注,最需要帮助的是失能老人。而目前我国长期照护工作,只关注到了正式照护者人员培养和体系建设,忽略了大量非正式照护者。
以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会出钱,让非正式照护者去照顾长者,非正式照护者包括社会志愿者、长者的亲友,甚至是长者的子女,而正式照护者为非正式照护者提供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照护技能和常识。同时提供一些技术门槛高的专业服务。这样做,最大化的利用发挥了社会资源。“新的理念和中国的传统观念完全不同,新的理念认为照顾长者并非仅仅是尽义务,而是理解为一种社会劳动。 如果非正式照护者不能落实,国家、社会就要花费大量资源去解决这个事。因此,利用非正式照护者及时在经济上也是最节省的。”谈完现状和问题,唐钧就未来,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将给养老行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不应该完全替代人对人的服务。首先,养老服务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服务。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帮助翻身,刷牙,洗脸,喂饭等操作性服务,本质上他更需要的是和人的互动,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目前来看,科技越发达,人反而越孤独,老年人怕的就是孤独,这点是值得反思的。其次,我们要看到,服务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以马云和阿里巴巴为例,他的最大贡献不是所谓的“金融”,而是就业。一个淘宝平台,就解决了1000万人的就业问题。如果从现在起就大规模地排斥人工服务,我们现在还有9亿劳动力,到老龄化高峰时也还有7亿劳动力。大量劳动力闲置必将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仍然是一种工具。老年服务还是要以人为核心,尽力提升服务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