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依托社区资源创办的“日间照料室”成为哈市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场所。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日间照料室这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逐步被老人及其子女所接受和肯定。但因缺少专业医护人员和资金支持,很多日间照料室无法正常使用,成了摆设。近日,冰城市民孙女士向本报记者反映,以前曾经将80多岁的父亲送到家附近的香坊区景和社区“日托”,但是现在照料室几乎什么都没有了,4年前的哈市日间照料“样板儿”社区,如今门可罗雀。
原来门庭若市现在大门紧闭
4年前,生活报记者曾经采访过哈市香坊区景和社区,当时那里可谓门庭若市,获得老人及其儿女的肯定。据了解,当时每天白天至少上百位老人来此活动消遣,享受早八晚五的“被照料”生活。照料室内宽敞明亮,床褥干净整洁,老人们可以围坐在电视周围观看电视剧,也可以去医疗室量量血压,去手工室做做手工,去健身室跑跑步、骑骑脚踏车,累了可以直接躺在床上休息。
28日,当记者再次来到该社区二楼时,往里走一个小牌子上写着一行小字:日间照料,门上虽然挂着日间照料的牌子,却大门紧闭,记者试图开门,却发现上了锁。
居民李阿姨:过去每天做理疗后来床位减少不去了
据了解,香坊区景和社区作为哈市较早开放的“日间照料室”之一,较具规模,并且是曾经的“样板儿”。在那里的老人除了有专人看护,中午还能在食堂就餐,可谓是小型居家型养老院。“以前这里有大夫有护工”,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爸妈非常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有专人陪护,还有协管员为老人端茶倒水。在每个床铺的旁边都有一个按钮,白天10个小时可以随时呼叫协管员。但是现在啥都没有了,父母也不愿意去了。“原来,我每天约上邻居四五个姐妹一起来,大家玩得很高兴。”辖区李阿姨坦言,以前日间照料室空间很大,吃饭、午休、理疗、体检、健身等服务项目样样俱全,基本成了老年人的第二个家。她患有关节炎,每天都需要躺床上做理疗,那时候床位很多,在医护人员的陪护下,大家一波一波地有序进行体验。后来几次去,床位就开始减少了,医护人员也少了,每次去都需要排队等床和机器,一上午能排上一次就不错了。再后来,大家等得没了耐心,慢慢地四五个朋友都不去了,李阿姨也就不再去了。原来800平方米现在只剩两个屋。
据了解,景和社区照料室曾经有800平方米,但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这里只剩两个房间,床也撤了,只留下一些按摩理疗器械,如果老人去,可以由工作人员“帮忙照看”,但是没有专人看护。附近居民孙大娘告诉记者:“原来这里特别‘高大上’,老人们想唱歌跳舞理疗都有专门的屋子,大家在一起唠唠嗑,身体不好的还有专人看护。”她说,现在几乎不去了,因为屋子少了,人也少了,还要求必须是社区的才能进。社区工作人员说,屋子有专门的人看守,有需要的可以和社区联系开门,但是居民都觉得太麻烦,还不如自己出门到公园里锻炼锻炼。
居民刘女士:现在父母只能去公园溜达儿女都挺担心
“唉,可惜了!”以前经常去日间照料室的王大爷对记者说,他退休在家没事,自从有了这个照料室,自己每天都会去。可是,后来照料室的床和理疗器械都一点点地撤走了,陪护的人也没了,“我们去了只能坐坐摇椅,原来三个屋,后来就变成两个屋子。”慢慢地,王大爷觉得这里不再像以前那样有人细心照顾,就不想再去了。“其实,有个日间照料室挺好,白天把父母送到那里,晚上下班再接回家,可是现在没有了。父母只能去附近的公园溜达散步,身边没有人照顾,我们做儿女的都很担心。要是日间照料室能像以前一样,配有医护人员该有多好啊!”居民刘女士无奈地说。
社区工作人员:医院撤出老人减少照料室没法经营下去
为何原来的“样板儿”如今却人去楼空?对此,记者采访了哈市香坊区景和社区工作人员,她表示,自从2015年她到任的时候,医院的器械和床就已经撤出了。现在人少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环境影响,该日间照料室地处偏僻,附近修路建地铁进行了围挡,冬季天冷路滑,部分老人腿脚不方便不愿绕路前往;同时,附近新建了公园,老人们夏季愿意在室外公园活动,因此来日间照料的人变得少了。二是日间照料室是社区和附近医院共建的,医院无偿给提供床位和专业的医疗陪护,可以静点和免费日常检查,并对老人身体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处理,这就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由于资金等问题,医院撤出了日间照料室,医疗床和器械、人员一并都撤走了,本身社区工作人员少,就不能提供专人陪护服务了,长期以往,需要做治疗的老人也就变得稀少,恶性循环,日间照料室就经营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