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旦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上海论坛2018”于5月26-28日在上海举行,“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创新无极限”专场于26日下午举行,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担任论坛主席。
老龄社会背景下的政策创新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朗学院院长/William E. Gordon卓越荣誉教授Edward Lawlor认为, 老龄化的创新具有挑战性,但也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机遇。
老龄化的政策创新是如此困难,因为:
1)陈旧的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决策者担心创新会花钱;
3)缺乏资金;
4)缺乏消费者/行业/政府合作关系。
他认为,政策创新中的一些好的例子表明,政府投资和领导能力的提高、产业伙伴关系和投资的发展、大学研发和国家比较研发的支持,可以促进老龄政策的创新。
基于社区的老年人长期护理
纽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Eileen M. Sullivan-Marx称,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在地方、地区和家庭层面得到解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创新例子是“老年人独立生活项目”(项目的英文简称为LIFE),这是一个护士领导的综合照护模式。该项目结合了一系列的服务,包括初级护理与医药、日托中心、家庭服务及交通服务等。这种综合的护士领导模式成功地延长了老年人的生命,减少了住院时间与费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思考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包括更加积极的理念、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他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正确认识六个关系。一、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应对的关系。三、正确认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四、正确处理居家社区与机构的关系。五、正确处理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六、正确认识基层与基础的关系。
中国智慧老年照护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教授王志良认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智慧养老的国家重大需求出现,说明在国家层面的科技养老技术正在向高端和深入发展。用养老产业托起养老事业成为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新导向,需要提供智慧养老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未来智慧养老的发展应该以满足老龄人口的健康管理、心理慰藉和生活照料的需求为牵引导向。
以家庭为中心 智造老龄社会的城市健康生态
复星集团星健副总裁滕家祺表示,社会老龄化的挑战在“病”不在“老”。人均支出最高额人群虽“老”,但根源是各种复杂慢性病症的长期管理,因此构筑健康城市和健康社会不应只关注医和治。城市医疗健康体系的搭建应不仅关注“治”也要关注全周期的“防”“康”“养”“护”。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星复健正在致力于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中枢,社区居家服务为基石,整合机构专业康复护理养老资源,构建“健康城市”。
智能养老语音助理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首席科学家聂再清称,老年人行动不便、视力不佳、以及对手机和计算机等新科技产品的不熟练使用,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挑战。在中国,智能语音助理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他认为,未来几年,智能语音助理会迅速进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处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让老年人有机会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阿里巴巴公司开发的智能语音助理AliGenie(天猫精灵)应用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是老年人智能养老的有效工具。
信息化日本社会的智慧养老创新与全球协作
早稻田大学电子化政府研究中心主席Toshio OBI谈到了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健康、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日本个人和社会的双赢模式已被应用于老龄化社会。在日本,银发智能创新的流行应用包括辅助机器人、智能家居、在线购物、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或智能移动、网络安全和家庭监控。而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的全球网络的构建,对于智慧养老创新与全球协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政府主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环境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空间与方向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运行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副研究员刘建兵称,智慧健康养老技术,是以长辈获得健康、喜乐、有活力和尊严生活为目标,以智能硬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老年服务专业技术的集合。有助于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和水平。政府主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如北京“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乡落实、社区参与的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有利于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身边和床边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未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与方向,既需要政府平台的参与,也需要体系外创新。需要人工智能的支持,需要极大提升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