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兴办民办养老机构,集中供养老人,是社会化养老的途径之一。但盐城市近日的一项调查表明,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投入不足、入住率不高、经营维持艰难等问题。
盐都区龙冈镇农民潘良中利用自己购买的旧校舍办起了老年庄园,潘良中夫妇细心周到,赢得了老人们的肯定。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一对好夫妻笑嘻嘻,对人很客气,说话很和气。这个夫妻俩个不错,好哩。雇工也不错,对我们服务也蛮好的。”
为了照顾好老人,潘良中请了5个帮工,一天三餐按时按点,为老人洗、刷、晒,无微不至。老人们在一起聊天、打牌、听淮戏,生活得愉快安乐。但在这背后,潘良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精神压力。由于老人人数偏少,收入有限,老年庄园一直处于亏本维持之中。村干部吴大奎介绍说:“像他这个老年庄园,人员工资、伙食费、水电费、煤气费、日用品等各种开支,每个月至少花费在2万5千元左右,而他现在只有13个人,每个月只能收到1万5千块钱左右。要办下去,他每个月都要贴钱。很不容易!”
老年庄园的护工说,脏、累还在其次,他们最担忧的是老人的健康状况。一般老人都患有多种疾病,有时老人的健康出了问题,他们不仅得不到有些家人的理解,甚至遭到殴打。
推进社会化养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盐城市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凌琪认为,要推进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除了各级政府、部门予以重视,加大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
凌琪:“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儿女就要承担不孝的舆论压力;而老人本身,我到养老院去了,认为我成为孤寡老人了,没有依靠了,感到没有面子。养老院的发展目前存在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老人进养老院应该是社会性的解决老年社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果把观念问题解决,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